表演谁?给谁看?(图)

发布时间:2017-05-03 10:57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5月01日 第 07 版 | 查看:775次

  如果这是个选择题,两个选项是“自己”和“别人”,你会怎么答?有人会说,演自己给自己看不是自恋吗?但现在的问题是,还就有很多人会选前者,包括那些正儿八经在学校学表演和教表演的。他们崇尚自我表现,还说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要演员“从自我出发”“解放天性”,不要去管别人。是这样吗?错!中央戏剧学院资深教授张仁里早已考证出,这个流传极广的说法其实是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时,一些中戏老师误读了西方理论,错安在老外头上的。用培养了梅尔·吉布森和凯特·布兰切特等奥斯卡得主的澳大利亚国家戏剧学院(NIDA)前院长奥博瑞·梅勒的说法,学表演就是要学会“演别人”——按剧本和导演的要求去演,为观众表演。

  国人在表演方面缺乏自信

  话剧影视表演的源头在西方,这一领域中,我们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问题特别严重,最糟的是在学西方经验时找错了老师。表演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就是一个充满误区、需要严肃论证的例子。为别人表演必须让人能明白、能欣赏,为自己就不用管别人懂不懂、喜不喜欢,甚至还可以故意让人不舒服!当年格洛托夫斯基隐居在波兰一个小城市的小剧场里,和他的徒弟探索“贫困戏剧”。西方人发现了他,邀去纽约等大城市演出,他看到观众太多反而不乐意,拒绝搬进大剧场演,最后完全离开观众,干脆躲到乡下修行去了。

  在当代艺术的大学课堂上,这类边缘艺术的内容总是大大超过老百姓喜欢的主流艺术。住在西方的人了解情况,并不会因此而颠倒主次;但主要通过书本和媒体来认识西方的非西方人——也包括一些学戏剧的留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被西方教授误导,错把边缘当主流,错把为自己的自娱艺术当成是为别人的专业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另有别解

  西方人也说“艺术源于生活”,但意思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可以给生活中无需任何技巧的普通东西装个“框”,然后称之为艺术。几年前我在斯坦福大学举办的“人类表演学”大会上,看到过这样的“节目”:好几个大牌教授坐在地上,给各自的宠物狗读小说,让“观众”来“欣赏”。我见有几个读书人身旁没有宠物,还以为是他们的狗不爱听溜达去了;第二天才知道,那几位还不是给狗读书,而是在给身旁的花“读书”。这样的“表演”当然不会有人买票来看,但那些戏剧教授还颇为自得其乐——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表演艺术”。

  很多人以为西方最时髦最流行的就是先锋艺术,却不知道它们加起来也不超过整个演出总量的1/10;只是因为日新月异名目繁多,相比拥有大批成熟的保留剧目和忠实观众的主流剧坛,听起来好像热闹很多。这里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发达国家的“人均艺术量”比我们这里高得多,那里为各类观众服务的专业戏剧几乎都很饱和了,例如800万人口的纽约市有百老汇、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构成的几百家剧院,每天上百个卖票的专业演出。学戏剧的大学生还在一批批涌现出来,由于大部分进不了专业剧团,就挖空心思发明出受众越来越小、直至只为自娱自乐的各种先锋戏剧。这些容易引起媒体注意的新花样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却也神奇地忽悠了很多只知道盲目追新的中国戏剧人!

  好的表演不是盲目的自我表现

  西方剧坛有很多好东西,除了莎士比亚、易卜生这些经典大师,就是当今世界也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保留剧目;可惜我们常常盲目跟在偏爱先锋的西方教授后面,因为主流戏剧在商业上不太成功、不够先锋时髦而不予重视,甚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举一个例子,英国的艾伦·艾克本爵士(Sir Alan Ayckbourn)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戏剧人,至今编剧并亲自制作、导演了80部戏,其中一大半都在伦敦西区、英国国家剧院或者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大剧场反复演出。艾克本是深得中产阶级观众喜爱的“畅销剧”高手,但他的持久成功反而让欧美教授们不屑研究,以致他在中国戏剧界几乎无人知晓,连大多数外国戏剧“专家”都不知道他。艾克本擅长用幽默的方式探讨婚姻问题及社会阶层间的矛盾,在戏剧形式上也做了很多创新,是在第四堵墙内把舞台用得最巧妙的大师,例如把一个写实故事的两个时空放在同一堂景里让角色穿越其间(《“另一半”如何爱?》),在一个平面上展现三层楼的布景和故事(《步步高》)。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创作了一部超前的关于机器人的戏《从此以后》,探讨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提出的女性问题——妻子出走以后,丈夫怎么跟定做来充当“理想妻子”的机器人打交道?这部戏里的机器人还是要真人演员来演的,怎么演?这可是要下功夫练的,外在的模仿和内心的体验都不能少。“从自我出发”的办法非常好,好就好在能帮助演员根据角色的范本,在自我的经验仓库里找到角色的种子,也就是在角色和自我之间架起桥梁,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演好剧本中的角色,打动观众。

  像艾克本这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戏剧家,需要同样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演员来演好他的角色,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出声音。而对绝大多数好演员来说(只演独角戏者除外),好的表演绝不是盲目的自我表现,而是演好有深度的别人(角色),给有广度的别人(观众)看。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