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30 14:13 | 来源:人民网 2017年04月27日 18版 | 查看:669次
教育部要求报名条件、材料审查、学校考核、监督制约、惩处造假“五严格”——
本报记者 张 烁
始于2003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是高考“独木桥”的重要补充,旨在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如果过关,就能得到“降分录取”的优惠。正因其诱人,个别人动起了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的“歪脑筋”,论文、专利等利益链也悄然形成。
2017年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自主招生中的证书、发明、专利、论文买卖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坚决斩断“利益链条”。
弄虚作假,背后暗藏“利益链”
“孩子明年参加自主招生,需要一项专利。署孩子自己的名字,能做吗?”记者以高中生家长的身份,在某宝网站上咨询。没想到,表示能“接单”的店家不少,更有人主动表示,“我们做过上百个这样的案子”。
“得看着像孩子自己做出来的,现在学校面试时还会考察,不能让孩子穿帮。”记者进一步咨询。“可以申请生活用品领域的专利,到时候会把详细的技术方案发您。”一个店家“很有经验”地建议。
看记者有点犹豫,对方马上发来《高中学生申请专利选题方向》,请记者和孩子“参考”。文件题头写着“自主招生”,分物理类、工具类、环保类等7个方面,比如物理止血绷带、教学用黑板、自动收纳铅笔盒……只要付款,指定一项“专利”并提供考生信息,对方就能“一条龙服务”,直到专利证书交到顾客手上。
“证书保真吗?现在被查出造假不得了。”记者问。“肯定是真的,我们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所有信息都能在网上查到,您可以放心。”对方胸有成竹。
据了解,用作交易的专利主要有转让专利、申请专利两种。前者是将已有专利转让到考生名下,后者则是直接用考生姓名来申请,更加“安全”。一位专利代理公司员工介绍,“即使是转让,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这不违法,都是正常商业行为。”
与专利类似,买版面、发文章也成了自主招生引发的“商机”。“高中生要发表文章,怎么操作?”记者咨询一个从事论文刊发的商家。“文学类省级刊物,2000字符900元;财经类省级刊物,2500字符1100元。代笔服务费另算。”这位工作人员还颇为“内行”地建议,“文章关键得看着真实,不然一看就是别人代写的,有什么用呢?”
不同于买卖双方的“心领神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教师告诉记者,自己因为“有点文采”,饱受自主招生之苦。“朋友的孩子想拿作文竞赛名次,从而取得自主招生资格,请我代写作文,还有的让我以孩子之名发表文章。”这位老师颇为痛心地感慨道:“好好的自主招生政策,为什么总有人想钻空子?”
一旦查实,取消其高考资格
“招生对象:高中阶段获得专利或者其他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特殊才能并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考生……”这摘自江苏省某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放眼全国90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这样的要求再常见不过。不少高校还提出,“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者优先,并对刊物级别、论文数量、是否第一作者等作出规定。
怎样判断一位学生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口说无凭。在学校要求提供的证明材料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大赛,门槛较高,难度较大,再加上获奖证书真伪一查便知,很难钻空子。于是,不少人就瞄上了有“操作余地”的发明专利、论文和文学作品。
一个“优秀学生”看起来“高大上”的证明材料,也许仅是金钱交易的结果。本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好政策,因为个别人的“歪脑筋”,败坏了自主招生的风气,更给其他考生带来严重的不公平。
4月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严格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报名条件、材料审查、学校考核、监督制约、惩处造假等5个方面提出“五严格”,并在自主招生历史上首次提出“对查实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考生,取消其高考相应资格”。
根据《通知》,对考生提交的发明、专利、论文等申请材料,须要求由考生本人原创,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拟认可的赛事证书,要组织相关专家对赛事的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普及性进行认真评估。
针对证书、发明、专利、论文买卖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通知》要求,坚决斩断“利益链条”。如果考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经查实,不仅要被“通报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更会被取消自主招生乃至高考资格;如果学校、单位和个人在自主招生中徇私舞弊或协助考生弄虚作假,将被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如果高校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中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现象,将被暂停或取消自主招生资格。
“严厉的惩处机制,是‘打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如果造假,就让这个考生付出惨重代价,这样才能维护风清气正的自主招生环境。”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肃清考纪,要炼就“火眼金睛”
“我入围了一所‘985’大学的自主招生名单,当初脑子一热自己造了几张‘奖状’,现在学校让提交奖状原件,我还有救吗?”去年,高三学生小吴在网上仓皇“求助”。
要求出具证明材料原件,就是高校自主招生应对“作假”的一招。要想肃清招考环境,光靠考生自觉,显然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高校健全报名材料审查制度,完善考核办法,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通知》要求,针对考生提交的证书、发明、专利、论文等申请材料,以及有关学校、单位或专家提供的推荐材料,试点高校要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严格审核,仔细甄别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可信度和考生参与度;在考核环节,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开展科学、规范的深度考核,重点考核考生是否具备申请材料呈现的学科能力、创新潜能、学术潜质,实际水平是否达到应有的程度。
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灰色地带”,今年,西安交通大学出了“狠招”,其报名条件只开了3个“口子”: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创类竞赛决赛,高中阶段以第一原始产权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者。“前两项以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名单为准,第三项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查验。”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訾艳阳告诉记者。
“现在的问题是,专利证书经鉴别是真的,论文经鉴别也是真的,关键是这个真的‘成果’,是不是考生本人做出来的?这个难度非常大。”郑庆华一针见血。针对这个问题,西安交大今年专门制定审查办法和评价标准,严查发明专利,300余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库、上千道面试题组成的题库严阵以待。学校要求学生提供专利产生过程中的材料,并在笔试、面试环节,请专业教授对其发明专利进行专门考核,仔细甄别学生本人是否真的是原创者。据了解,去年用发明专利当“敲门砖”的考生,没有一个通过西安交大的自主招生测试。因为严格把关,走过15个年头的西安交大自主招生成绩值得肯定,“就拿2016年本科学生标兵来说,10个当选者有7个是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訾艳阳自豪地说。
在北京交通大学,也有严格的甄选程序。“我校每位自主招生考生都要接受2到3位教授的审查,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程序,分析学生在原创中到底占多大部分,没有说明清楚部分内容评价时不予考虑,确实‘可疑’,一律不过关。”北京交通大学招办主任史贞军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特别要求,不宜简单以赛事证书、发明、专利、论文等作为报名条件,而要突出对学生的学科特长和能力要求。“证书能反映出一定潜质,但并不是只有证书才能反映,而应是更全面、更深入地考查学生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回归教育本质和人才选拔初衷。”史贞军表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