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儿童不孤单 黄岩大学生村官建起志愿团

发布时间:2017-04-28 08:36 | 来源:浙江日报 2015-09-01 15版 | 查看:952次

  记者 朱海兵

  通讯员 喻益杰 朱远进

  如果不是这个暑假,台州黄岩屿头乡的4位女大学生村官根本想不到,自己会和一群山区留守儿童结下这么深的缘分。就像现在,每当她们想起其中一个孩子写给父母的信,内心都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感动,更感到一种无形的责任——关爱留守儿童,就是关爱农村的明天。

  孤独,彷如遗弃

  从县城出发,驱车30多公里,才来到黄岩西北部山区的屿头乡。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屿头乡上凤村的80后大学生村官黄雪萍和乡里其他3名女大学生村官一样,多了一个身份:留守儿童暑期培训志愿团老师。“七一”前夕,屿头乡启动了党旗下“留守儿童不孤单”公益活动,为暑假期间处于真空状态的留守儿童带去关爱。

  “刚开始,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这些山里的孩子们充实暑期生活,多一些有益的体验与见识,让留守儿童不孤单。”但接触不久,黄雪萍内心十分震惊,“这些孩子的孤单,不是没有伙伴,而是缺少亲情的慰藉,是心灵上的孤独。”

  大学生村官还惊讶地发现,40多名留守儿童中,不少是父母离异,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母亲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们长期与祖辈或亲戚一起生活。

  “祖辈和亲戚能给予的关爱,基本上局限于吃饱睡好,对留守儿童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无能为力。”在与留守儿童们的接触中,曾做过大学生村官的乡宣传干事屠锦樱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孩子表面看上去很懂事、听话,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纯真,以爱激发

  集体外出参观,因为平时极少乘车外出,很多孩子一路上晕车呕吐,下车后站都站不稳,还坚持说自己没问题;围坐一桌吃快餐,只是常见的酸辣土豆丝之类,孩子们个个垂涎,但没有一人急着转盘抢筷……

  这些孩子与年龄很不相符的表现,让大学生村官们多了一种说不出的心疼。“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有一种疼怜得想哭的感觉。”屠锦樱对记者说,“这些孩子乖巧的背后,失去的是纯真。”

  她还提到了一个特殊的孩子,12岁的婷婷父母离异,父亲多病,前两年家里还遭遇火灾,最近奶奶又摔断了腿,而婷婷自己从小患有甲亢,“生活如此艰辛,婷婷依然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画家,在异国他乡四处采风。我们听了真心酸。”

  于是,这些80后姑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激发孩子们的天性,有日常生活安全教育、科普体验、经典诵读、手工制作,还有参观当地的自来水公司、水库纪念馆、观看3D电影等。

  “有个叫蕾蕾的7岁小女孩,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刚见面时非常害羞,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吭,但几次活动下来,就变得开朗多了,主动与我们交流。”大学生村官郑晓晓告诉记者,对这些孩子来说,一句肯定、认同、赞美的话,胜过再多的物质激励。

  守护,不仅假期

  沙滩村文化礼堂有个“向日葵驿站”,是这些留守儿童暑期一起学习玩耍的乐园。走进“驿站”,五颜六色的装饰吸引眼球。精美的向日葵帘子、竹灯笼和造型各异的贴纸等,都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这里也是孩子们的作品陈列室,他们变废为宝,在易拉罐、废瓦片、生日蛋糕盘等物品上绘制一个个精美的图案。

  “来参观的人都说不敢想象,这些竟是留守儿童的创意作品。”最年轻的女大学生村官王依自豪地说,这些孩子“给点阳光就灿烂”,想象力、创造力和才艺并不输给城里的孩子。打开“美丽屿头”微信公众号,记者看到里边的一幅幅照片,是孩子们在学习花艺,分组用各种野花插花,一个个花篮别致而美丽,就如孩子们自取的名字“雨后彩虹”、“如梦似烟”、“春色满园”……

  乡组织委员朱远进对记者说,暑期培训即将结束,但常态化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乡里已发动37位爱心党员与37名留守儿童结对,做他们的‘代理爸爸’、‘代理妈妈’。我们下一步还要扩大结对范围,要让全乡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茁壮成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