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朱妈妈伴我们守边防

发布时间:2017-04-21 11:14 | 来源:新华日报 2016-08-31 02版 | 查看:1325次

—— 记全国双拥典范朱立凤

  最美人物

  外孙女曾经恨她怨她,她是过年也要跑到万里之外的外婆;边塞军营里的战士敬她亲她,她是所有战士的“朱妈妈”。从如画的江南,到遥远的新疆松拜边防,20年,她跋涉了几十万公里。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她”?

  “我恨外婆还有她的‘兵儿子’”

  “只要提及外婆,我想许多人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都会显现出一个温柔慈爱的老妇人,但在小时候我的脑海里,她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映不出一点温度。”——外孙女尹张一枚。

  《兵,那群兵,深深地吸引着她》,是今年尹张一枚中考前写的一篇作文。她这样写道:“每逢过年,当别人家都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时候,我们家的桌边总少一个人,一个只有在电视里能看得见几下的‘兵妈妈’。我内心莫名失落,在电视里看见她开心地和她的‘兵儿子’包饺子的时候,我哭得波涛汹涌,不停地用小手拍着电视机喊:‘外婆,你出来啊!你不要我了吗?’我恨外婆还有她的‘兵儿子’——那年我才5岁。”

  又是一年冬天,外婆朱立凤终于陪她一起过春节了。之所以没去新疆,是外婆“口袋里只有100元了,路费都不够”。在尹张一枚的记忆里,上街时外婆没用那100元给她买吵嚷着要的零食,却爽快地充了话费,说是“钱是要用在刀刃上”。回到家,外婆迫不及待地拿出小电话本开始打电话。尹张一枚好奇地看了一眼小本子,上面全部都是兵儿子×××,顿时大哭大叫:“外婆,你是骗子,你心里只有兵儿子!为什么?”

  尹张一枚至今记得,当时外婆低下了头心疼地拉着她的手说:“一枚,你知道吗,这些兵儿子们也是孩子啊,他们本来应该有母亲的陪伴和关怀,在哨所守卫边防想家的时候只能偷偷抹眼泪,无人安慰。”

  20年,朱妈妈伴我守边防

  “在朱妈妈的鞭策和鼓励下,松拜边防连从一个后进连成为大军区的标兵连。今年,妈妈跟我说,她膝盖做了置换手术,正在抓紧恢复训练,到中秋节一定要再来边防看望兵儿子们。她还说,虽然腿脚不方便了,但只要能动,就是爬也要到边防去看望戍边的兵儿子们,因为那是她一直放不下的牵挂。我想跟妈妈说:‘过去您伴我守边防;现在,我跟您走边防;以后,我背您走边防!’”——兵儿子李光禄。

  现任职伊宁县人武部政委的李光禄,是朱妈妈1000多位兵儿子中的一个。18岁那年,李光禄来到祖国西北边防哨所——新疆松拜边防连。这里酷暑高温摄氏40度,寒冬零下40度。一年里一半时间白雪皑皑,战士们长年在6级以上的大风中站岗放哨。交通不便,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来此探望,半年才能收到一封家信。

  1996年9月的一天,哨所已经有了初冬的霜冻,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家朱立凤来到这里。和踏足边防的那些零星游客不一样,朱立凤看着和自己女儿一般年纪的边防官兵,心里震撼又感动。她手把手地教官兵摄影,拿出经营酒楼的手艺下厨给官兵们做可口的家乡菜,提着饭盒去给前哨执勤的战士送饭,晚上跟战士们拉家常嘘寒问暖。临别时,看着这群战士们在大门口列队欢送,朱立凤满含泪水,她与每一个战士拥抱告别。队列中,战士蒋斌突然喊了一声:“朱老师,您就是我们的妈妈!”一声声呼唤高声响起:“朱妈妈,我们还想再看见您!”

  一声“妈妈”,一喊就是20年,这些边防战士成了朱立凤挂在心头放不下的“兵儿子”。

  最初几年,通讯不便,朱妈妈隔几天就给他们写一封信。后来边防连队有了外线电话,妈妈就给他们送来电话卡,嘱咐多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朱立凤还设了一个“妈妈奖励资金”,只要连队官兵立功受奖或考上军校,她都会去邮局寄奖励金。

  这里有一群妈妈牵挂的兵儿郎

  “当您走进边防,我们就多了一个妈妈,尽管您不是我们的亲娘/您身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心却永远牵挂那风雪漫漫的西北边防,因为那里有一群让您日思夜想的兵儿郎……”——摘自兵儿子季长久的诗《感恩妈妈》。

  今年夏天,朱立凤20年的拥军情,化作了一本《爱在边关》摄影集——

  一位兵儿子寄来胸前挂满奖章的报喜照片。他从部队复员到地方当了一名特警,4年立了3个二等功,没想到又收到朱立凤寄来的“妈妈奖励金”。这位兵儿子哭着打电话来:“妈妈您怎么还给我寄钱!”朱妈妈说:“儿子有出息,妈妈高兴!”

  这是一张病床前母子心心相印的照片。2015年9月16日深夜,朱妈妈突然接到电话,复员后在舟山打工的兵儿子余金林因为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朱妈妈第二天就赶到舟山医院,为他请了专业护工,还拿出1万元垫上了医药费。医生问她是谁,她说自己是病人的妈妈。

  这几张照片上,是兵儿子给妈妈写的信。战士霍俊红进了军校以后,因为不适应产生退学念头。脚伤正卧床休养的朱立凤收到信后,立即让女儿扶她到写字台前,连夜写了一封9页的长信,苦口婆心劝他打消了退学念头。今天,他已成为边防八团政治部副主任。

  边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常州“朱妈妈”与“兵儿子”的故事却讲也讲不完。

  20年牵挂拨亮一盏盏灯,江苏省“十佳母亲”、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民进中央“社会服务先进个人”、全国双拥典范等荣誉纷至沓来。朱妈妈最感欣慰的是外孙女的理解。10岁时,她随外婆走边关,终于读懂外婆的心:“我明白了外婆为什么会自己吃干饽饽而给他们吃月饼。兵,这群最可爱的人,吸引着我们踏上了这条充满了爱心的拥军之路。”

  本报记者 唐传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