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波:八年如一日照顾独居老人 日记深藏“母子”情(图)

发布时间:2017-04-16 21:39 |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16-10-25 15:06:00 | 查看:1417次


  2015年7月26日23时30分,一位名叫束静的76岁老人因病去世了,老人生前留下了四本日记,其中在三本日记中频繁地出现一个名字:杨海波。老人的女儿叫朱海波,杨海波则是老人的警察“儿子”——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阅江楼派出所民警杨海波。

  杨海波和束静的初识,缘于一场租赁纠纷。经此事之后,束静对杨警官的信任和好感油然而生。

  此后,老人被女儿接去昆明小住,临走之前,她把南京两处房子的钥匙都交给了杨海波,委托杨海波全权处理租房事宜。

  老太太在昆明一住就是大半年,这期间每周都会和杨海波通电话。老人家有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的花花草草还是老太太的先生生前种下的,所以老太太很在意。杨海波每个礼拜都会去看看,浇水,晒太阳。给老太太报个平安。就在每周的电话往来中,杨海波了解到老太太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叫朱海波,长期在外地工作。老人的丈夫2000年去世之后,除了一帮老年大学的同学,老太太几乎没有什么圈子,很孤独。杨海波开始有意识地关心这位独居老人的生活。

  在老人的日记里,杨海波有时帮她打理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院子里十几盆花草一年春冬两次都要搬进搬出,5、60斤重的花盆,他足足搬了8年;有时修修补补,漏水的马桶修了三次,用了几十年的空调、冰箱、热水器都是杨海波用房租钱置换了新的;有时听杨海波聊自己钓鱼的乐事,老太太怀念老头在的时候也会陪着去。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那以后,杨海波的钓友们发现他多了一个“跟班”;春暖花开的时候,杨海波还会带老太太去郊外踏青,金牛湖畔、江宁谷里薰衣草园里,都留下了这对“母子”的身影;有时什么也不做,杨海波就过来和老太太唠唠出警的趣事或者微信里好玩的段子解闷……

  从束静日记里的字里行间,很难相信这是两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2011年初,束静被确证为胃癌,在她生病的4年间,杨海波的不离不弃更加让人唏嘘不已。

  2010年年底老太太胃不舒服,在杨海波的陪伴下,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胃癌。杨海波第一时间电话通知了在外地生活的老太太女儿朱海波。

  朱海波早已把杨海波当成自己真正的“大哥”,“在母亲第一次动手术之后,多亏了杨海波的忙前忙后,让我没有那么无助。”

  只要不值班,杨海波每天都去医院看望老人。束静生前的护工至今都记得,只要一说警官来了,老太太立刻就来了精神。

  束静家的院子里有三棵香椿树,是杨海波为她种下的。“妈妈生病后胃口不好,就爱吃香椿头炒鸡蛋。大哥知道了就到处打听哪里有香椿苗卖,最后从别人家的院子里移栽了三棵过来,妈妈想吃了随时都可以吃上了。”朱海波感慨地说道,“这份心,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啊!”

  2014年7月束静癌症复发。在与病魔抗争长达一年之后,弥留之际,她把杨海波和女儿叫到床边,一手拉着一个,虚弱地对女儿说:“大海波这些年对我很好,你要多照顾他,把他当亲哥哥一样,你也没有哥哥,没有兄弟姐妹,有什么事多跟大哥商量。”

  2015年7月26日23时30分,束静与世长辞。束静的后事都是杨海波一手操办的,那段时间杨海波也瘦了一圈。

  直到2016年5月母亲节,朱海波在家整理母亲遗物,整理出了许多日记本,才发现从2007年的日记中第一次提到杨海波开始,四大本日记,接近八年的时间里,束静详细记录了杨海波与自己的点点滴滴,竟有60多次提到杨海波警官的名字。

  “我一直知道杨海波做了很多事,但是不知道这么多,这么细。”朱海波在看母亲的日记时,忍不住哭了,“我把写到杨海波的段落都用红笔一点点划出来,一边划一边哭。8年啊!他们之间的感情甚至超过了我这个亲生女儿,大哥给予我妈妈这么多的照顾和关心,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灵寄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朱海波把这段故事反映给杨海波工作的南京鼓楼公安分局时,杨海波的同事、南京阅江楼派出所教导员尹剑感慨道:“杨海波是分管治安的,不是社区民警,老太太也不是他辖区的居民,可以说他为老太太做的一切都是份外事。”

  可杨海波笑着说,也算是份内事,人民警察为民服务,不都是应该的嘛。

  “我没想过那么多,和老太太之间是缘分,也是情分。没想到老太太把这一切都记在日记里了,看着日记,好像老太太还活着。”杨海波说,今年的7月26日是老人1周年忌日了,自己和朱海波约了一起去给老人家上坟,“跟老太太说说话,就像她活着的时候一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