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9 16:4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02-23 02版 | 查看:364次
网络的普及,跨越了地域的局限,为兴趣社群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便利。
蹭课这个词,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每到选课的时候,受欢迎的课程往往“一课难求”,由此产生了人数众多的“蹭课族”。他们穿梭于大大小小的教室,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旁听。但对于一个学校而言,优质的课程资源毕竟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人,为此,构建学习型社群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题为《跨越50所高校的人文课堂》的新闻,介绍了“武汉蹭课联盟”这一公益组织。“上遍武汉所有大学,去蹭他们的每一场讲座和公开课”,如今这已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成为了“蹭课联盟”成员的实践目标。年轻的90后学子,正在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将创意变为现实。
类似“蹭课联盟”的公益团队近年来在各地陆续出现,如“北大清华讲座”“沪宁杭讲座”等。他们收集高校优质的课程资源,通过微信、微博、QQ群等形式发布信息,惠及广大学子与社会听众。
志愿者的热情与专注值得称赞,而其背后的科技与社会因素也需要关注。在这个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获取学习资源的平台。无论是“蹭课联盟”还是“北大清华讲座”,都将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有着共同兴趣的陌生人,往往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相互认识,进而形成社群,共享学习资源。在社会学上,有所谓“弱连接”的概念,处在同一网络中的成员由于相似的态度、价值观念,能够高效地传递信息,互联网的发展为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提供了可能。
尽管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但其所借助的载体毕竟是一个虚拟空间,线上互动容易使交流缺少深度与情感表达,而线下的面对面沟通,则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对年轻人来说,线下的互动交流会更注重个人分享所带来的多元体验。近年来所出现的城市青年空间,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青睐。这其中有传统的读书分享会,也有影视沙龙、戏剧工作坊以及长期的公益图书馆项目。青年空间的活动,既强调群体的合作,又关注个体的分享体验,使参与者能够较深入地参与到社群活动中,进而创造和传播新的生活方式。
未来的学习型社群,离不开互联网,也离不开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网络的普及,突破了地域的局限,为兴趣社群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便利,而人与人的线下交流,则拉近了社群成员的心理距离,方便开展深入讨论,从而能营造公共空间中的学习氛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活动基本是由青年自发形成、自我管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下青年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型社群中,他们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俞诗逸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2月23日 02 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