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念”契合“机会” 就业还很难吗?

发布时间:2017-04-19 22:12 | 来源:新华网 2014-05-13 10:28 | 查看:833次

  新华网兰州5月13日电(张文静、张阳)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人,这一庞大的毕业人数令很多毕业生及其家长着实担忧。在多年从事就业工作的指导老师看来,当下,要缓解就业难现状,大学生要积极调整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打破非体制内不就业的保守观念。同时,学校、政府等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合力解决就业难题。

  “观念”PK“机会”--“就业难在哪里?”

  杨真是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今年毕业前,他选择了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从事土建助理工作。

  “和一门心思渴望进入体制内就业的同学相比,我更看重用人单位搭建的平台,而不是给予的薪金报酬或福利待遇。”杨真说,求职前,他对自己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定位,以此判断自己更胜任哪种工作和岗位,“能同时适合自己性格和能力的工作就是我最心仪的工作。”

  兰州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宁玉娇也非常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在二线城市寻找与管理相关的工作。“艺术设计对电脑技能要求很高,我在这方面较弱,但我很喜欢管理相关工作。我并不看重体制内就业,体制外的就业更有挑战性和包容性,而且现在的公务员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好干。”

  对于杨真、宁玉娇等大学生求职经历,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李竹梅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能清楚地认知自我,职业规划明晰,因此在很多人认为就业很难时,他们能突出重围。”

  然而,与杨真、宁玉娇不同,甘肃一高校一名应届毕业生说,“我是独生女,父母希望我能找一份稳定离家近的工作。虽然有民企发了面试通知,但我心里不踏实,觉得民企不如国企有保障,所以暂时先不就业。”

  有着16年学生就业工作经验的李竹梅认为,就业机会比比皆是,就业舞台“海阔天空”。但当面对大把的就业机会时,部分毕业生打了“退堂鼓”。

  李竹梅透露,之前,一所高校举办的以民企为主体的校园双选会提供了2000多个岗位,但最终仅有近百名学生签约。“就业到底难在哪?归根结底,难在心态的调整,观念的转变。很多就业机会输给了‘宁缺毋滥的求职意愿’,输给了‘体制内就业’,更输给了“再难也不去民企’的就业观。”

  “现身说法”扭转“有业不就”尴尬局面

  在近日甘肃省召开的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多位从事就业工作的负责人感慨:“就业观念的滞后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最大障碍。”一组数据可以呼应这份“感慨”:2013年甘肃民生实事就业项目和各类基层服务项目选拔考试约有15万人报名,但录取计划为1.9万人左右。

  李竹梅坦言,就业观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也很难靠说教去转变,需要企业、老师和学生的“现身说法”。2001年起,兰州理工大学校领导带队全国范围内进行就业市场的开拓调研,旨在反馈于实际就业和教学工作上,扭转部分毕业生不切实际的就业观,“毕竟‘钱多活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岗位极其有限,就算有,也要求很强的个人综合能力。”李竹梅说。

  很多大学生热衷报考基层服务项目,将其视为进入“体制”的重要通道,鉴于此,兰州理工大学组织带领数十位就业工作干部在甘肃14个市州开展乡镇调研,并将已在基层就业学生的真实情况反馈给应届毕业生。“有些学生在基层很适应,但有些工科专业确实无用武之地。学生在掌握信息后更理性,报考时不会盲目跟风,更不会产生非‘体制内’不就业的想法。”据介绍,去年该校共有695人报考了相关基层服务项目,但今年报考人数下降了一半多。

  李竹梅说,“有些学生固执地认为中小企业不‘靠谱’,福利待遇差,但听到往届毕业生的真实经历后,不会一味排斥非体制内就业。”十余年来,兰州理工大学加快建设就业基地,每年由校领导带队、负责就业与教学、科研、校友工作的老师赴全国各地建立不同行业的就业基地,已建立近500个就业基地。

  “一方面,就业基地能以‘订单’方式吸纳毕业生。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邀请基地负责人、校友等为毕业生传经送宝,介绍企业改制后的巨大变化,经济形势对行业影响以及用人理念等。这样毕业生在就业时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李竹梅说。

  甘肃省教育厅介绍,初步估算,今年甘肃省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约13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和省外院校回甘毕业生,将有19万左右高校毕业生需就业,就业形势较严峻。因此,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迫在眉睫。

  助力大学生“有业可就”仍需多方合作

  李竹梅等从事就业工作的负责人呼吁,对大学生来说,转变就业观念并非强迫学生无条件地“有业即就”,而是倡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晰职业定位,“比如结合职业能力、兴趣等将职业定位分高、中、低三种。如果学生能力和最高的求职目标不能匹配,那先退而求其次,选中间的,如果中间的实现不了,那可能还得再降一层,通过逐步的积累最终达到高目标职业发展。尽早进入目标行业是关键。”

  除了大学生本人要转变就业观外,学生家长也要“与时俱进”,打破“非国企、非事业单位”不就业的“传统”。“我们希望每位大学生能通过尽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让自己安心、家长开心、学校放心。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提升职业发展的资本,而不是束缚职业发展。”李竹梅说。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表示,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政府也给吸纳一定数量毕业生的民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一项数据显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比例上占了70%-80%,对经济贡献发挥了很大作用,是未来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鼓励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就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处处长张琳说,“职校专业的应用性强,很多学生进了民企。实践证明,学生在民企发展很好。有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还能短时间获得晋升。”

  李竹梅、张琳等表示,在呼吁学校、家长等“给力”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不愿去体制外就业的原因并提供解决之道。“很多基层中小企业对大学生求贤若渴,但学生不愿去,主要原因在于担忧待遇保障差,这种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李竹梅等就业工作负责人建议,在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就业和民企就业时,政府应更好地进行引导,给予吸纳了一定数量大学生的中小企业优惠政策,比如减少税收或经费支持,在帮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同时,也能为大学生争取良好发展的平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