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最重要的不是选择,是让选择成功的能力(图)

发布时间:2017-04-08 08:42 | 来源:青年参考 2016-11-30 18版 | 查看:782次

  作者 温言

  你愿为留学承担怎样的代价

  记得2013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前,英国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用“英国首相”的账号发起了问题征集,出现最多的问题,能得到他的解答。3天内,我们一共收到了1000多页回复,我的同事对两万条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发现有3个问题出现最多:

  第一个问题出现了2000多次:

  “卡梅伦大大,麻烦可以催更下神探夏洛克吗?”

  这是第二受欢迎的问题:

  “去英国旅游什么时候不用签证?”

  这是第三多的问题:

  “可不可以对中国留学生更友好一些?多给一些利好的政策?”

  抛开“卷福”这个“干扰变量”,3个问题里,有两个都和“出国”息息相关。

  实际上,出国已经成为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游学、夏令营、打工,都是人生体验的证明。

  中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留学生人数达到52万,而2000年,这个数字只有不到5万人;近几年的出国留学年增长率基本稳定在22%;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超越了印度、韩国、日本,成为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

  与此同时,另一个趋势是留学生低龄化:2015年赴美读本科的学生达到12万人,研究生同样是12万,达到了1比1的比例;而在一线城市开展的留学生调研里,有四分之三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在高中以前就萌生了留学的念头。

  以前在使馆工作的时候,我每年都要去全国各地宣讲、参加各种国际教育展会。我和成百上千的学生面对面交流,回答成千上万的问题,大部分问题是和选择相关的:

  “我该选择哪个国家、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哪个专业方向、哪个教授?我应该现在出去还是过两年出去?我应该留下还是回来?……”

  提问的人很困惑,我也很困惑:我根本不认识他们,如果他们自己不知道怎么选,我怎么能帮助他们做选择呢?

  我可以提供1000种别人的做法:张三是这样的,李四是那样的。我还可以提供平均值,比如8%的学生初中就走了;也有8%超过30岁出国的。

  可这些数字对个体做决定毫无意义。

  其实在这些千差万别的和选择相关的问题背后,只有3个共同的主题:

  1。现在的我在什么样的坐标上?

  2。我留学的目标是什么?

  3。我愿意为之付出怎样的成本,并承担怎样的代价?包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精力成本。

  出国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

  你对出国留学的所有疑问,都应该把以上3点作为索引,进行思考。

  举几个例子。

  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本科一毕业就去留学了,我们班超过1/3的人都是这么做的,然后在研究生毕业后回国找工作。

  我大学的室友在中国工作了一年半以后出去留学,在读书时遇到了真爱,毕业后结婚,留在了英国。

  我的先生在工作10年、成家立业后,去留学深造,他英语水平有限,却因为多年来在工作领域的思考和积累,在毕业后以全Distinction(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

  去年,一个和我同龄的好朋友刚刚拿到Offer,去海外读书。

  以上4种选择,都被时间证明是正确的选择。毕业后就出去的,保持了学生时代良好的学习状态;那些工作过的有了社会经验,更清楚该学什么。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每年秋季的时候,各个驻华使领馆都会发起针对留学的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调研结果有个明显的变化:出国不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和工具。

  10年前,许多人出国,是把出国本身作为目的,而不会过多考虑出国做什么:可能在实验室之间辗转,可能强迫自己做学术,可能找了一份并不喜欢、但可以留下的工作。

  而现在,更多的人只是把留学作为一个中间过程、一种工具手段而已。

  前面我提到,我国每年留学人数增长率稳定在22%,而近两年回国增长率稳定在40%,是出去的两倍。越来越多一度留在外面的留学生,陆续回国。

  这不是倒退。全球的人才永远像被放牧的羊群,会追逐水草丰美的地方流动。大家是受机会驱动的,而不是由地域驱动的。

  让我们看看和留学相关的其他预期是如何完成的。

  如果一个目标可以由你个人的努力达到,我们标为绿灯;如果取决于外部环境,比如国家、学校、你的老师,那么我们标为红灯。如果取决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比如机遇或者运气,那么就是黄灯。

  毫无疑问,在这些期望的背后,绿灯最多,所以决定因素,仍然是你自己。

  如果你打算出国去看看,那么你的预期应该围绕自我展开,而不是寄期望于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留学党”至关重要的三项技能

  在我看来,对任何一个打算留学的人而言,有这3样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1.有效搜集信息,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

  这个能力不是从出国开始用的,而是从你打算出国那一天就开始用的。如果你能从一开始,比如搜索学校信息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训练、培养这项能力,那么即便你没有出去,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适应环境、独立生活的能力。

  很多人是在刚到国外的3个月到1年时间里,被迫适应和独立的,但是这项技能将影响你接下来的整个人生。

  3.系统、快速学习,独立辩证地思考的能力。

  出国以后,你会在落地后受到语言的冲击,接着是文化冲击,然后就是学习方式的冲击。这个冲击很猛烈,因为我们中国人,会自认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擅长读书和考试。

  可是很快你会发现,以前单打独斗地完成作业、东拼西凑地写论文、突击复习考试,这些技巧都不管用了。

  然后,你会非常痛苦,因为你折在了自以为最了不起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学费那么贵,贵到我们必须咬牙切齿地花钱忍受这种痛苦。

  如果你能克服它,你的学习能力将得到升级,你的知识版图将扩大,结合你以前的各种学习技巧,你将拥有更完备的“学习套装”。

  在我看来,这3个能力甚至比去打工挣钱、实习、找到好工作更重要。它可以保证,即便你处于低谷,仍然有迅速崛起的能力。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很多年前,和我一起长大的朋友本科毕业打算去澳大利亚,可是她妈妈生病了,所以她选择留在国内工作,方便照顾妈妈。

  几年后,她工作遇到了瓶颈,于是一边考雅思一边找工作。结果她考试接连失败,却成功应聘到一家大型设计院工作。

  一个晚上,她打电话给我:“喂,我要出国了。”

  我说:“哦,这次申请成功了?哪个国家?”

  她说:“卢旺达。”

  我说:“What?”

  她说:“有一个特别棒的项目机会,我签了3年合同,能学到特别多的东西。”

  于是她就去了,去了不止3年。条件非常艰苦,她得过两次疟疾。

  但她和法国、德国的团队合作,工作语言是英语,她接触了欧洲设计标准。从单纯的设计师到独立负责小项目,到率领团队,成长迅速。

  前年,恰好项目进入停滞期,于是她趁机飞到基加利(卢旺达首都)考了雅思;她还找到一位德国高级工程师为她写了推荐信。不久,她拿到了4个名校的Offer。

  此时此刻,她正在英国卡迪夫大学读书。

  表面上看,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也可以说,她的运气真好,天时地利人和。

  可是让我们往回看,十几年来,她从未停止过努力,并且通过海外项目的锻炼,她已经获取了刚才那三个关键能力,一切成功都不过是水到渠成。

  我们面临着各种选择,我们总希望多收集信息、少走弯路,尽可能地做出最优的选择。而人生终究是一场布朗运动。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机缘巧合迫使你做了一个选择。重要的是在这之后,你做了哪些事情,能让你的选择成功。

  本文作者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曾任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官员,现供职于果壳网。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