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6 14:30 | 来源:河南商报 2017-03-14 A02版 | 查看:1188次
外科医生出身 50岁“下海” 成为“速冻大王” 退休后投身地热领域
他建议:人们应该先实践 在打工中积累经验后再创业
陈泽民(右)向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云
李江瑞 王琦 文/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激励人们创业创新创富”。
外科医生出身的陈泽民,年届五十辞职下海卖速冻食品,七十多岁还在二次创业开发地热能源。
从创业经历讲起,全国人大代表、三全集团董事长、郑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泽民对河南商报记者讲出了自己的“三创”感悟。
创新感言
不仅产品创新,设备、管理、销售模式都要创新。最关键的,是观念要创新。
创新是刻苦、长期、艰难的过程,很可能连成功的那一天都看不到。
现在的创新,需要具备多学科的交叉知识,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有平常的积累。
可能很多创新都会半路夭折,庆幸我的理想可以变为现实。
创业感言
大学生创业,要丢下面子,从小处做起,放下身价,沉下去。
只要靠双手劳动,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目标可以远大,一定要一点一点去做。
创业要有底气。年轻人如果有机遇、有资本、有环境,不妨去创业试试看。
更多人还是应该先去社会实践一下,打工中积累经验之后,再去创业,把握性大一些。
【谈创业】
“速冻食品大王”
第二次创业为梦想
陈泽民的“初创”动机很简单——“赚钱改善家里生活”。
他回忆,那时候身为医院副院长的他,每个月工资130元。而邻居是个体户,已经是“万元户”。
“两个儿子上高中,长大了怎么体体面面结婚,解决房子问题?”他说,就是为了“完成当父亲的历史责任”,他下海去当了“个体户”。
第二次创业,他说是为了“梦想”。原来,陈泽民从小就是“理工男”,喜欢攒个半导体收音机,搞个小发明。
“上学学医,下海搞食品,都和梦想没关系。退休了,有充分的时间,不忘初心。”他说。出于个人兴趣,他对地热领域持续关注。
“雾霾加重,我们更需要清洁能源。地热能源为什么没大规模开发呢?是技术上有难关没有突破。”就这样,退休后的陈泽民选择了这块“硬骨头”,开始了“寻梦”之旅。
【谈创新】
最重要是观念创新
陈泽民的两次创业体验,都自带创新“基因”。
他说,别人生产冰淇淋原料用食用明胶,他却用海藻酸钠代替。这个小创新,让他3个月就连本带利还了1.5万元的账。
到冬天,冰淇淋生意做不成,他又琢磨起卖速冻汤圆。
花30万元“自主研发”的自动汤圆生产线,每天产量30吨。“一个小小创新,我们发明了第一条土造的生产线,开辟了速冻食品这一新产业。”他说。
他说,正是一直有所创新,不在老路上停滞不前,“三全”才从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中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上市企业。
二次创业“转战”新能源领域,陈泽民又走上新的创新路。从2009年开始,他调研了国内外诸多地热项目,走访科研院所。
“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探索出地热能源利用的突破性进展。”他说,因此,一直到去年才成立地美特新能源公司。
“先行先试,自己花钱,自己在院里面试,自担风险。”他说,现在该公司研发的新技术已经见到成效,将在云南、新西兰等地的地热电厂应用,还被美国一地热电厂用于改造项目。
【谈创富】
从双创到三创
体现了政策导向
以往,我们都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多了一“创”——创富。在陈泽民看来,这体现了政策导向。
“和供给侧改革有关系,必须搞有效的供给,要生产高端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他说,创富就要把关注点从提高数量和产量,转移为提高质量和档次。不要生产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影响人们健康的产品。
“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做高效的劳动。用很少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财富。”他说,这样才能创造有效的劳动,才能更好地创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