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26 21:48 | 来源:新京报 2017年02月21日 A08版 | 查看:1045次
开讲课程丰富多样,体验传统文化仍是保留项目;不少学校第一课学习新版学生规范
昨日,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北池子校区,开学第一天,学生在上香道课。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讯 (记者黄颖)昨天,北京市百万名中小学生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课。不少学校延续了传统,以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课程,开启新的学年;也有学校结合今年1月发布的新版《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给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香道教室中闻香学习香文化
书香门第、惜香怜玉……昨日,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北池子校区的香道教室中,同学们在袅袅线香环绕中,聆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香文化研究所特聘讲师姜红讲述了中国古人与香的故事。
茶艺、古筝、绳艺、插花、香道、扎染、太极、古典舞……该校区给同学们的第一课,用这11门古色古香的体验课程点亮了新学期,希望能让学生从中体悟仁爱、知礼、明正等传统美德。
不仅如此,学校这学期还将继续开展庙宇文化主题探究、古诗诵读等课程,三年内该校区的学生至少能达到300首古诗词的积累量。
在东城区革新里小学,则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将学校艺术特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实践中。开学典礼上,各年级分别以故事表演、民俗展示、家务PK、传统相声、新学期寄语等内容将假期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进行了成果展示。
北京市第25中学举行开学典礼暨校“文化·传承2030”工程启动仪式,并开设班级舞蹈、茶文化、非遗剪纸、京剧、书法、篆刻等课程,弘扬优秀文化,涵育学生核心素养。
新变化:首课关注新版学生规范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不少学校的第一课是学习新版《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学习新版规范的方式十分新颖。他们先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播放新版规范引发全校师生关注,再由少先队用动漫的形式向资源带师生宣讲15条《规范》内容,接着是老师向全校师生传授养成好习惯的经验。除此之外,少先队代表还将学习成果自编自演成《三句半》进行广泛宣传。这一系列的好方法获得了师生的认可,并不断激发出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北京市第166中学则在开学典礼上,家委会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从各自角度出发,对学习、践行新版规范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言行,为新学期系统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做好铺垫。
■ 解读
新版规范大幅减少约束性字眼
2017年1月5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修订后的学生行为规范,共15条,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较此前版本大幅减少约束性要求,强化正面倡导,对尊重他人、勤俭节约等提出细化要求。新版规范从2000多字“缩水”到了1000多字,有小学校长分析指出,虽然有所“瘦身”,但内容更全面,凝练更加清楚。无论从表述、结构还是条理上都更加清晰,内容上更加接地气,易学易行,“要给这样的变化点赞”。
记者梳理发现,新版规范一方面保留了热爱祖国、孝敬长辈等仍具时代价值的传统美德内容,另一方面强化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保护、国际交往等新要求。
有专家指出,新版学生规范中还大幅减少了约束性字眼,减少了76个“不”字,例如旧版小学生规范中有26个“不”字,中学生规范中有57个“不”字,提出了“不打架”“不骂人”等要求。新规范中,“不”字只剩下7个,例如“生活不攀比”“未经父母或监护人同意,不在外边留宿”“不接受陌生人赠予的物品”“不说谎”“不作弊”“不妨碍他人的工作”“用餐不剩饭和菜”。
“变管教性要求为正向引导”,该专家说,大大减少了教导性的语言,更易被学生接受。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