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真相未明的悲剧,应节制我们的表达欲

发布时间:2017-02-27 15:04 | 来源:新京报 2017年02月21日 A02版 | 查看:762次

■ 观察家

  很多时候,对于真相未明的悲剧,节制我们旺盛的表达欲,就是最好的评论。而确定性的事实才是公众观点表达的基础。

  武昌一面馆砍人案已过去两天了,其舆情热度仍未“退烧”。“互撕”依旧是芜杂舆论空间的景观,而不断翻新的“真相”,既让惨案肇因愈显含糊,也让很多口水依托的“事实基础”被架空。从跑偏到跑得更偏,舆情发酵避不开几个节点:

  最开始,是在事发当日武汉警方对警情做了通报,称“犯罪嫌疑人胡某因口角纠纷,持面馆菜刀将店主姚某砍死”。之后,武汉本埠媒体《武汉晚报》进行了报道,未提“砍头”;还说“死者姚某老实本分,面价都是明码实价的,没想到遭此毒手”。

  紧接着,网传消息披露了更多细节:胡某是吃热干面时被多要钱和羞辱,恼怒之下,用菜刀将店主“斩首”,砍完后将首级扔到垃圾桶。红星新闻等很快介入,称命案起因是面馆店主结账时比标价多要1元钱,被胡某质问后来了一句“吃不起莫吃,你给老子滚”,又先动手踢打胡某,两次掐其脖子,然后血案发生。

  许多自媒体立马趁热打铁,“身首异处”的惊悚字眼,掺进“一碗面,一块钱,一场血案”的剧情里,让其自带热播体质,迅速在朋友圈里传播开来。

  但没多久,封面新闻等通过采访疑犯胡某家人等,又披露了新消息:胡某系精神病患者,曾被鉴定为精神残疾二级。一时间,许多条分缕析的“专业解读”全都失效。之后,该案案由又有了“颠覆性”的说法:据澎湃新闻报道,武汉警方知情人士否认了网上“面价引发血案”的说法,称胡某当日到姚某的面馆是想找活干,姚某没同意,之后发生口角。这让很多人的同情心天平倾向了店主姚某。

  具体事实如何,接下来,仍然有待权威部门的说法。

  就该案看,“事实”一波三折,舆情沿着撕裂和“被打脸”两个维度延拓,网络快节奏下公共表达的质地,也由此可见一斑。

  有两点显然值得反思:一者,不要轻易将对不守规则者的憎恶,投射到真相不明的极端个案中,并由此衍生出“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冷血判断。“善恶有报”“出来违反规则,迟早是要还的”的解释框架,有时是思维上的偷懒——它省去了对个体违反规则的情节轻重、应担代价的具体分析。

  西班牙有谚语说:“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死是施予一个人的极刑,很多违反规则者或许应该为破坏规则买单,但远不止于“罪大恶极”的程度,他们的死值得同情。很多人把他们设定为社会新闻丑角,让其扛起所有对准“不守规则病”的舆论火力。罔顾尊严和生命永逝的悲剧,说某人的死是活该,是冷血的,也是给社会达尔文主义套上了“唯规则是论”的画皮。

  二者,很多爆款文为抢占“第一时间”,在缺少足够多权威信息披露,就连如行凶者和受害人间衍生、升级过程都存疑的情况下,采取看似不易出错的“弱者抽刀向更弱者”、“底层互害”等稳妥表达,但到头来,依旧可能只是舆情“歪楼”的一个节点。

  很多时候,对于真相未明的悲剧,节制我们旺盛的表达欲,就是最好的表达。而确定性的事实,也该是公众表达应有的基础。

  □新京报评论员 佘宗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