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站长”闫克元(4图)

发布时间:2017-02-23 20:4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1-06 第856期 | 查看:919次

35年不改初心 让一个运行艰难的文化站破茧重生

  闫克元是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龙江文化站站长。在龙江文化站工作的35年中,他不仅让一个缺人少经费、四处租房的乡镇文化站破茧重生,还挖掘、保护了当地濒临消亡的龙舞文化。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冲击,闫克元不改初心,用一腔热忱坚守着农村文化事业。2016年10月,闫克元荣登“中国好人榜”。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龙江文化站站长闫克元今年已经61岁了,虽然已到花甲之年,可是他还在当地的文化站忙里忙外。在他眼里,文化站是自己一辈子的心血。只要群众的需要还在,他就会坚持下去。

  1.坚守乡镇文化站 遍地“种文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刚刚高中毕业的闫克元在当地村小学当民办教师。后来,当地公社成立电影放映队时,闫克元被公社领导看中,调进了当地电影放映队。闫克元说:“当时,每天晚上我们一个村一个村地放映电影,大家的观影热情特别高涨。”1981年,因工作需要,公社又要从电影放映队里抽调人员充实到当地文化站。消息传开后,很多人一听说文化站每人每月才发8元钱的工资,还不到电影放映队的三分之一,就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这时,作为放映队队长的闫克元站了出来,他说:“亏总得有人吃,活总得有人干,还是我来吧!” 

  龙江文化站当时仅有半间租来的民房,墙无皮、上无顶、地面凹凸不平,但是闫克元并没有觉得艰苦,仍然将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接过文化站工作的闫克元,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经过走访,闫克元发现,当地农民缺乏科学种田知识,进行科普宣传显得尤为迫切。于是,闫克元联系农技部门要来了录像带,到村民小组挨个播放。这一招还真管用,原来当地水稻亩产量只有800多斤。群众在学习了科学种田知识后,当年水稻亩产量就达到了1100多斤。当地百姓都说,水稻增产,文化站是有功的。闫克元说:“老百姓需要啥,我们文化站就宣传和培训啥。老百姓真正受益了,就会打心眼里感激我们。老百姓需要文化,我们就遍地种文化!” 

闫克元在2016年中国文化馆年会上。图片来源:陕西省文明办

  虽然文化站的农业知识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当时龙江文化站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缺少经费,文化活动火不起来。建立一个能火起来的文化阵地,是闫克元做梦都在想的事。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十多年间,龙江文化站从“照相、放录像”到“开溜冰场、办舞厅”,能干的文化行业都试了,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经历了重重打击,维持文化站的运行变得更加艰难。闫克元身边不断有人劝他说:“你真是个死脑筋,守着个破摊摊,一年到头能挣几个钱?”“这年头,看的是谁挣钱多,捣鼓文化就是白费劲!”面对种种议论,闫克元坦言,自己也曾打过退堂鼓。但想到群众对文化的渴求与期盼,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守。在资金运转困难的那段日子里,为了筹钱修建文化站,闫克元不知在周边的企业、医院、单位跑了多少遍,甚至还把家里多年喂猪攒下的7000元钱悄悄补贴到了文化站建设上。闫克元的妻子杨建英说:“为这个事,我俩差点都离了婚!”35年来,龙江文化站一共修了6次,搬了9次。

  2.龙舞文化不能丢!从“破摊摊”到资产800万

  文化站要生存、要发展,就一定要趟出一条新路,形成自己的特色。汉中市龙江镇位于汉江和褒河交汇处,全镇近一半的村子都被汉江和褒河包围着。千百年来,这里的老百姓以舞龙舞狮来祈雨、求平安。人们用柳条和竹篾编制水龙,用稻草扎制草龙,用长板凳扎板凳龙。人们在祭祀活动中光着膀子舞龙舞狮,练就了一手的绝活。但是受历史原因的影响,舞龙舞狮的文化传统在龙江濒临消失。2003年,汉中当地一家企业邀请龙江文化站龙舞队进行庆典演出,没想到赢得了满堂喝彩。当接过主办方送上的1000元辛苦费后,闫克元坚定了文化站的发展方向:“祖上留传下来的龙舞绝活绝对不能丢,我们文化站一定要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为了发扬当地的龙舞文化,闫克元带领大家在舞龙。 图片来源:陕西省文明办 

  就这样,一个以“文化站牵头、企业冠名、农民参与”方式组建起的经营性文化团体——飞龙艺术团成立了。思路一变天地宽,找准了市场定位的龙江文化站一下子翻了身。飞龙艺术团每年进行80多场公益性演出、150多场经营性演出,文化站的收入也从最初的每年1.5万元,提高到如今的每年30多万元。现在,文化站拥有固定资产800余万元。短短十余年间,飞龙艺术团拥有了彩龙、草龙、板凳龙、挝杆龙等4大类12个品种的节目,使这个当地近乎失传的龙舞文化被保存、继承了下来。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龙江的龙舞文化已然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3.做文化的“守护者” 让26个村建起表演队

  熟悉闫克元的人都知道,他对文物保护达到了几近“痴迷”的程度。只要哪里有老宅旧房或施工工地,闫克元都会去探寻一番。有一次他路过竹林村村委会时,看见一块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农业丰收先进集体”奖牌。当时这块奖牌被遗放在杂物堆里,闫克元赶紧如获至宝地收了起来。从清代瓦当、水烟锅到汉代钱币、镇墓兽,从老式录音机、油印机到镭射放映机、手摇唱片机,从北洋画报、抗战纪念章到银票、座钟,从瓦桶、版画到竹根雕、绣花枕档……龙江文化馆的陈列馆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文物,这都是闫克元多年来四处搜集留下的宝贝。 

  龙江镇是“天下第一驿”——褒城驿所在地,自古为关中入川的必经之地。有一次,闫克元回家路过一座小桥,发现桥面上有个石碑。石碑年代久远,却无人注意。闫克元硬是自掏腰包,花了5000元把这个石碑搬到文化站保护了起来。目前,龙江文化站陈列馆已经有320件文物和23件碑刻作品,其中不乏汉代和清代的文物珍品。 

  除了文物保护,闫克元对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也十分重视。近年来,他先后130余次登门拜访当地50多名制作龙舞道具、表演龙舞技艺的老艺人。通过老艺人的口述,用录音、录像、拍照、记述等多种形式,闫克元整理出了大量的资料,撰写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论证及研究报告》。在他的推动下,龙江镇26个村先后都建起了民间艺术表演队,表演内容涵盖舞龙、舞狮、社火、彩船、大秧歌、碗碗腔、桄桄戏等十几个种类,每年演出超过700场。

闫克元在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会上。图片来源:陕西省文明办 

  由于多年劳累,2015年5月底,闫克元被查出患有溶血性贫血、脑梗塞、脑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需要好好休养。可是,当时闫克元仅仅休息了十几天就带病回到文化站,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之中。他的妻子哭劝:“你都有病了,还去站上干什么?”闫克元却说:“让群众多一些欢乐和笑容,是我最大的欣慰。”如今,已经退休的闫克元还是经常到文化站忙里忙外,就跟正常上下班一样,一天都不落下。在他心里,只要群众需要,他就要在农村文化战线上坚持下去。 

  (稿件文字来源:陕西省文明办)  

  编辑点评

  从青春少年变成花甲老人,闫克元一直不改初心,坚守在农村文化工作一线。他踯躅前行,风雨如磐不动摇,让一个运行艰难的文化站破茧重生。他对工作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他对文化事业的贡献,值得所有人铭记。这样的好人,多多益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