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24 21:0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1-12 第866期 | 查看:1205次
永远走在访扶贫户的路上
1996年以来,张曙光先后担任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川岩村计生专干、会计、村委会主任、支部书记。20年来,他任劳任怨为民办实事、全心全意为村谋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2016年9月4日,年仅48岁张曙光在走访精准扶贫对象户田儒芬家时,不幸从楼梯上摔落,倒在了工作一线。2016年11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
“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这是村支书张曙光最爱的一句话,而他也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
张曙光日记上的格言。图片来源:贵州文明办
1.他是脱贫路上的急先锋
印江县峨岭街道川岩村,石漠化十分严重,全村935人,贫困人口就有315人,是一类贫困村。出生于川岩村的张曙光1989年高中毕业后就南下打工,做了六年建筑工。1995年冬,张曙光回到川岩,第二年当起了村里林管员和计生专干。20年来,张曙光还担任村会计、村主任、村支书,每一届都是全票当选。
张曙光的荣誉。图片来源:贵州文明办
“群众选我当村干部,是大家信任我,如果不把工作做好,怎么对得起大家?”把工作做好,是张曙光回报乡亲的唯一选择。
——1996年冬,张曙光发动全村群众集资投工,自己跑部门争取爆破物资,花了两年多时间挖通了近5公里的通村路。
——2004年春,张曙光争取到了以工代赈项目,政府支持道路建设物资、群众投工投劳,用3年多时间对通村路进行了修建和延伸,改变了村里水果上市要背磨、生猪出栏要肩抬的困境。
——2015年冬,张曙光争取了总投资442.8万元的4.7公里通村水泥路项目,2016年6月开始修建将彻底改变村子里交通条件。
“把路修好了,就可以喘口气了。”76岁的田茂珍老人还记得几个月前支书张曙光说的一句话。如今,路还没有修好,张曙光却走了。
通村水泥路建设牵涉不少耕地、房屋、坟墓,村里一些村民不支持。“张支书第一个带头迁祖坟!”村主任王正红说,白天张曙光盯工程进度,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问题;晚上走访群众或开院坝会,做大家思想工作。
“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这是张曙光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任何事要做到满意为止。”王正红说,张支书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脱贫路上不曾气馁。
——没有土地,张曙光积极争取坡改梯项目,发动群众向山要地,将一块块石头垒成土坎,把陡斜零碎的坡土改造成梯土,采取“培土增地”方式,挑土把荒瘠的石窝、石缝填上,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
——没有产业,张曙光结合村里水果发展优势,引导群众种柑橘、柚子等,采取蓄—沼—果模式,规模化发展水果产业,召集村里水果种植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同时,他还争取生猪养殖扶持项目,发展生猪养殖。
——没有技术,张曙光跑农业部门把技术专家请上门,为群众讲解水果种植和管理技术。同时,努力走出去把经验带回来,毫不保留地给村民们讲解。
“曙光,让祖辈深居在川岩村的群众看到脱贫致富的曙光,也温暖着川岩村群众的心。”老百姓说。
2.他是守望乡邻的贴心人
个子高大,身板结实,目光如炬。照片里的张曙光永远给人是一副精明干练、朴实硬朗的土家汉子形象。在这个健硕的身躯下,隐藏一颗温厚的心。
张曙光生前卡片照。图片来源:贵州文明办
一次天降暴雨,村民田仙梅很是着急:三个孙子在朗溪镇集镇上读书,不知道情况怎样。朗溪集镇位于印江河一侧,易受洪涝灾害。望着雨越下越大,田仙梅坐立不安,她拨通了张曙光的电话:“曙光,我几个孙孙在朗溪,这个雨太吓人了,我担心他们。”电话那头,张曙光挂断电话二话没说立即骑上摩托车冒雨直奔集镇,分两次将田仙梅的三个孙子安全接送回来,田仙梅感激流涕。“曙光做的好事太多了,有他在,我们什么都不怕。”田仙梅抽泣着说。
76岁任明俊的小孙子半夜三更高烧不退,不知如何是好,老人找到张曙光。曙光骑着摩托车连夜送祖孙到县城医院。村民张其林的妻子唐江萍突发疾病,他找到张曙光,还是张曙光联系医院,为其筹医疗费用。……
时常让张曙光记挂的还有60多岁的低保户田儒芬,她家的房子破旧不堪,没法居住。恰好公路硬化要占去房子一角,张曙光借此机会利用危房改造项目和拆迁房屋补偿资金把她的破房子拆了重新修建砖房。这件事,张曙光一手“包办”,但就在接电线抽水时不幸从楼梯上跌落,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他就是这个村的主心骨,天塌下来有他顶着。”在村民眼里,张曙光就像永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心里时常装着群众,关心他们的冷暖,解决他们的困难,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张曙光的柜子上堆放着他当支书以来的各种荣誉:“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先进个人”“优秀村干部”……一本本荣誉证书背后,是张曙光步履坚定的共产党员信仰。而对于诸多荣誉,群众口中的“好支书”含金量最重。
(稿件文字来源:贵州省文明办 作者:印江县委新闻中心左禹华、蒋智江)
编辑点评
张曙光官不大,却是村里老老小小的“主心骨”。他为村民操心、跑腿,直至生命最后;村民夸他,爱他,发自肺腑!他用一生的时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用生命书写了奉献之歌,成为群众心中永不磨灭的光芒。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