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名校更看重学生潜力和未来贡献(图)

发布时间:2017-02-20 10:49 | 来源:新快网 2016-07-05 | 查看:720次

为申名校刻意提升“背景”太功利

■新快报记者 李杨

中国学生和家长一贯有较浓的“名校情结”,不仅对国内大中小学校是如此,对留学海外也是如此。向往世界顶尖名校的优质教育本无可厚非,但“名校热”、“排名控”始终高烧不退,随中国留学家庭对名校的执着追求而来的,是国内留学机构对国外名校“申请技巧”挖地三尺的研究,以及“有针对性”的技巧培训。

其中,以课外活动、社会经历为主的背景提升项目,近几年来颇为热门。动辄十几万元、二十几万元的花费,为的是在申请文书和面试时能有“谈资”和“亮点”。然而国外名校真的会为这些重金打造出的“背景”打动吗?多名在英美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都表示,在国外,很少听说有人刻意去做“背景提升”,真正优质的高校,更看重学生的潜力未来能为学校和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误区

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名校录取是因为活动中表现出的特质和潜力,而非因为活动本身

从夏令营到暑期学校,从模拟联合国到国际辩论赛……因为对国外院校,尤其是美国名校招录学生时更看重课外活动经历的不断渲染,中国留学生近年来非常热衷于一窝蜂地参加以为“有利于”申请的活动。“这也情有可原,中国目前体制内的学习生活中,课外活动时间很少,更谈不上领导力的培养和社会贡献的习惯。学生和家长并不清楚课外活动要怎么做,以及学校想从课外活动中看到的究竟是什么。”

近日,新快报记者在新通教育第37届出国考试留学展上遇到了6岁移民美国,曾以全额奖学金获得哈佛大学录取的谢易男。她告诉记者,以她在哈佛大学求学以及身边同学的经历来看,想被名校录取,只有优异的成绩这些“硬实力”不够,确实还得有“软实力”。而这些“软实力”,需要展现的是个人的独立思维能力,是自身鲜明的印记,不能盲目追求和其他人一样。

“说实话,数量庞大的中国申请者在国外招生官看来都差不多,区分度并不大,因此才更需要通过课外活动来呈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谢易男指出,中国学生在呈现课外活动时容易产生一些误区,比如,看到有学长参加过模拟联合国,有钢琴十级而被名校录取,就以为招生官是因为学生有这些活动经历和证书而认可其资格。而这样的想法只是表面认知,你无从知道学校是从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的某些特质和潜力而对其青睐有加,并非只因为活动本身。一味盲目地跟随别人参加活动,为了背景提升而背景提升,没有找到自己的特殊性,被录取到满意院校的可能性很小。

解密

名校录取到底看什么?

A

基于有限资源做到最好,就是领导力

谢易男表示,美国大学很看重申请学生的领导力。而领导力的概念对中国学生来说很陌生。是不是拥有学生会主席、社团负责人的头衔,就等于具有领导力呢?“可以这么说,领导力就体现在无论学生参加什么活动,都能够基于手中有限的资源,做到该领域的最好。”

举例来说,前几年曾被哈佛大学录取的一名广东学生,其课外活动的亮点在于他徒手将一个草根慈善组织运作成大规模机构,在许多和他有类似资源的本地高中生中,他是唯一一个做到的。“招生官就想看看当地能有多少人做到他这样,结果他证明了自己是唯一,突出了卓越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

B

活动影响力和持续性是第一衡量高度

名校对申请者要求颇高,除了有活动经历外,还要看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层级,以及最重要的——你对活动投入了多长时间。

谢易男回忆说,当年被哈佛大学录取,有提到自己曾进入全美肖邦音乐比赛的前八名。“会钢琴的人有无数,十级的也有大把,但能够在最有含金量的国家级赛事中取得好成绩,会帮助申请人脱颖而出。”

对于有运动特长的申请人,她表示,篮球队长也好,校队统领也罢,首先最好要有在全市、全州的权威比赛中代表出征的经历,如能代表国家队打比赛则更是锦上添花。此外,如果只加入体育团队一学期,说明不了什么,长期坚持才证明真的热爱。

关于参加活动的持续性,新通教育展上另一位“大拿”——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教授,曾任哈佛大学东亚系讲师的刘老师也向新快报记者透露,从去年进入哈佛大学的本科新生统计数据来看,参加过社会服务活动的占比73%,有音乐、体育等才艺的有64%,如何在遍地优等生的环境中让自己的价值更突出地体现,“就在于你是否坚持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至少要坚持2年。”

C

为学校能做什么贡献

与国内的高校文化不同,国外院校非常看重校友对学校建设和名誉的贡献,甚至在录取新生阶段就依据学校的欠缺来重点考量学生。

刘老师坦言,中国学生申请到顶尖的美国本科,“就像撞大运一样,因为很多时候,美国名校要录取的人是要和学校如齿轮般完美匹配的。不得不说,美国确实有这种情况:比如今年学校的音乐团体骨干要毕业了,那么下一年可能就会更倾向招录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以补充进队伍里为学校做贡献。”虽然有些运气成分,但招“适合”的人,能为学校带来价值的人,一直是美国高校奉行的录取原则。

Tips

如何看待背景提升?如何选择课外活动?

既然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当下国内掀起的“背景提升热”,该如何看待?又该如何发展自己的课外活动,如何在申请时适当地呈现呢?

展现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

谢易男认为,本来,模拟联合国、篮球运动等都起源于美国,中国学生想比美国本地学生更加“玩转”这些活动比较难。“与其盲目跟随别人的文化,不如多一些认同自己的身份,更多体现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这也是美国高校愿意看到的多元价值,能为学校带来更丰富多样的资源和认知。”

谢易男分享说,曾有中国学生在申请生物化学专业时,表示自己从小对中医很感兴趣,希望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来研究中医;还有申请建筑专业的学生,描述了自己贵州老家独特的苗寨建筑带来的思考,未来希望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与现代城市建筑如何结合。而来自华侨之乡——广东开平的谢易男自己,也在申请文书中写过自己的移民故事,表达了对自身身份和家乡文化的认同,希望通过学习重新看待自己的身份价值。

刻意提升“背景”

不如用心扎根于所爱事业

刘老师则认为,选择课外活动尤其是社会服务类工作时,一定要选择内心真正愿意参与和帮助的活动,并加以深化。“很多人去养老院做义工,但有人就把在养老院听许多老人讲的故事细心整理编成了书,在招生官看来,这能表现学生的诚心和耐心。”而那些只是做做样子,为的是在志愿者证上填满义工时间,简历上能添上一笔而已的人,并不会获得青睐。

在上周末举行的第34届启德国际教育展上,英国校长联盟主席、英国“天才生培养计划”领头人马丁·史蒂芬博士也告诉新快报记者,在他看来,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一项活动,你所呈现的结果自然就是真实反映,无须刻意打造,而且“久经沙场的院校招生官一眼便能看出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是不是在活动经历上夸大甚至说谎。”许多人爱表现棋类特长,认为下棋下得好更能证明智商,曾有爱跟风的学生夸大自己的兴趣,结果面试剑桥大学时碰到了英国最著名的象棋大师,瞬间露出马脚,得不偿失。

史蒂芬博士表示,在名校招生官眼中,如果申请人只在口头和书面中表达自己热爱摇滚乐,并不会比其他同样表示喜爱摇滚乐的5万名申请人更有特点。“但是,如果他不仅喜欢听,还能创作,甚至现场唱上一段,或是已经将自己的编曲录成了CD,一定是加分项;如果他的创作还拿了金奖,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因此,对一项课外活动投入的程度和带来的成果,才最能吸引招生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