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25 10:36 |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6年12月15日 第B01版 | 查看:1536次
浅叶克己
浅叶克己作品 《INK亚太设计之一》
浅叶克己作品 《日本民艺法国展海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一袭粉红色的外套,一顶白色绅士帽,脖子上挂着一台小型微单相机,国际著名平面设计大师浅叶克己就这么映入眼帘。76岁的他身体健朗,走路虽有些慢,步调却沉稳,扎实。他一进门,所有的人都集体鼓掌,他只低着头走,身边也没有助理。坐定之后,他用中等语速介绍自己说,我是浅叶克己。抱歉,来晚了,让大家久等了。
翻开浅叶克己的个人履历,金光闪闪。从事设计四十多年来,他屡获国际设计大奖,对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有深远意义。他也担任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JAGDA)会长,为日本设计持续性发展劳心劳力。作为平面设计界的“一代宗师”,他的名声在业界响当当。见过他本人之后,让人感觉他气场内敛沉厚,竟然一点没有大师的架子。应了中国那句古语:纵使凌云仍虚心。日前,记者在日本东京独家专访了这位大师,浅叶克己分享了他对设计的看法。
A
字体设计独树一帜
千年前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汉字成为浅叶克己最初平面设计的灵感来源。他的平面设计作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对传统的传承让他的设计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除了民族观念、民族审美、民族绘画外,他对书法十分偏爱,文字不仅仅是传承文明的符号,在他那里还被升华为一种造型语言。
浅叶克己说过:“文字有三个层面,一是书写在表面上的文字;二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还有就是激发人们的艺术想象力的文字。”最直白、最简洁、最具渗透力的语言交流工具——文字,在浅叶克己眼中成为表达他设计理念最好的载体。
许多人都曾将目光转向文化的载体文字,却鲜有人对文字的研究与创新超越浅叶克己。浅叶克己在字体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开宗立派,为他赢得蜚声国际的名声。他的“杀手锏”是创造性地把电脑字体的部分笔画用书法水墨形式来代替,将书法展现在宣纸以外的媒介上,电脑文字原本的字体样式不变,用书法来代替部分笔画,使用异质同构的变异手法来进行字体创作,这使得他的字体设计作品形成简约、空灵的意境之美。
浅叶克己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自1960年开始他就潜心研究中国的东巴文字。东巴(Tomba)文字是纳西族的象形文字,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一种仍在使用的“活着的象形文字”。浅叶克己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东巴文字在世界的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字是我一直热爱的事物,它太迷人了,百变婀娜,摇曳多姿”,在浅叶克己眼中,文字可以成为一生研究的对象,与之相处,就像琴师遇到了一把百年难得一遇的好琴,抑或乐师寻了一曲难以破解的琴谱。
一生与文字相伴,不生厌倦之心是浅叶克己的写照。他说,自己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文字,“就算一天有十件事需要去处理,我也得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写字。写字是为了与它保持一种亲切的关系。”
在他的眼中,汉字是中国与日本在文化基因上的联系,割不断。“中国的汉字传到了日本,这是我们两国文化共通性的源头”。他最喜欢临摹颜真卿与褚遂良的字。颜褚两人都是集楷书之大成。喜欢临他们的字,是因为浅叶克己喜欢字体本身既严谨又优美的线条,点与线形成一种抽象之美,一如山之玲珑而多态,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
反观浅叶克己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十分重视汉字字体笔画的开发和研究,笔画的书写形式和形态结构是他进行字体设计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从分析文字的构字规律和图形符号化特征入手,寻求现代字体设计的创新模式。
B
设计与文化血肉相连
设计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设计从不单为设计”,浅叶克己这样说,“设计与文化血肉相连”。大概是怕记者仍不明白,他从口袋里拿出笔和纸,郑重的用汉字写下“血肉化”三个字。“因为文化,设计有了底蕴;因为设计,文字具有现代感。”
浅叶克己毫不吝啬的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之情。“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心怀敬畏,它有太多引人入胜的地方”,浅叶克己说。1999年,59岁的他受邀在丽江国际东巴艺术节举办个展,轰动一时。他用自己的神奇之手将文字焕发生机,这背后依托的是他对文字长久的潜心研究。
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很多设计师为了创意绞尽脑汁,以期与众不同,自成风格。浅叶克己说,风格的形成是个长期伴随着孤独的过程,“你要忍受得了寂寞,做好精益求精的打算,长期对某一个文化领域的钻研,注重细节,才能有那么一点点成功的可能。投机的心理最好不要有,它会是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他谈到,至今他每天的一门“必修课”便是翻开《辞海》,把每个汉字字象形的进化、意义、用途、注解抄一遍。
就像那句歌词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在所有的天赋与努力之中,浅叶克己强调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变得“有趣”。他本身是一位很有趣的设计师,也诠释何为有趣。譬如,他会把自己放在水中和别人打乒乓球;会在北海道结冰的河上打乒乓球;会让火从自己鼻子里喷出来;会与蟒蛇一起合照;还会在电影里扮演一位出场30分钟就死掉的可怜老头……
设计者的宿命是不得不直面社会要求,设计不论是标志、商标还是海报、装帧,都必须以明确表达商业的意图为前提。浅叶克己为很多品牌作为了商业性的设计。他曾为西武百货、日清食品、武田药品等品牌做过广告和包装设计。但是他坚持将自己的风格贯穿始终。他的设计作品有商业诉求,仍保有自己的理念,并不为了商业完全折腰。
既妥善处理雇主的苛刻要求以及大众的批评,又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主张,这需要有“走钢丝演员”的平衡能力。
C
人生就像打乒乓球
在采访的开始,浅叶克己就拿出一份剪报。上面介绍了前不久为纪念“乒乓外交”45周年而举行的乒乓球比赛的新闻。作为技艺高超的乒乓球高手浅叶克己也参加了本次比赛,他在比赛结束后,被周围的人起哄抛起来,他笑得像个小孩子,而摄影师的镜头恰好捕捉到这一幕。
了解浅叶克己的人或许知道,他还曾是一名日本乒乓球国家队队员,有一段时间,他还是中国人喜欢的“瓷娃娃”福原爱的陪练。
谈起乒乓球,浅叶克己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说,“除了设计,我最爱的是乒乓球”。至于为什么如此钟情,浅叶克己说跟自己在很小的年龄就开始喜欢乒乓球,也接受过乒乓球比赛的训练,这已经融入他的血液中去,一辈子都变不了。“其实我从乒乓球中也悟出了很多道理。比如说人生。人生不就像在打乒乓球嘛,球过来了,我推挡回去;球又来了,我再打回去,人生就是如此。”
既然是比赛,便要求个胜负,评出一二三来。比赛的残酷往往也是锥心入骨。对于曾是一名运动员的浅叶克己来说,运动给他带来欢乐、禅意的同时也有一些残酷的事实。
“如何看待失败,是运动员必须学习的课程”,浅叶克己笑着说,“没有办法,比赛就是很残酷。但对于这残酷,你也要学会看得透彻。不管是哪个行当,如果你想要成功,就要不断努力。现实即是正解,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迟早放弃算了。”
浅叶克己说得很慢,好像每句话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的。他的话丝毫没有重油鸡汤的口感,反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彻悟。显而易见的是,运动员生涯给予他后来的设计师生涯强有力的推动,不怕输,输不怕的心态也是他近半个世纪屹立于日本平面设计界如此长青的秘籍。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