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12 19:39 | 来源:钱江晚报 2016-04-12 A0005版 | 查看:1119次
公交车上阿婆呕吐,成年人避之不及,一个12岁的女孩却站了出来
通讯员 奚珍珍 本报记者 陈栋
如果在公交车上,身边素不相识的乘客晕车呕吐,你会怎么做?
不久前,在台州天台县一辆城乡公交上,一位六七十岁的阿婆吐了一地。车上的乘客,有人赶紧扭头,有人捂住鼻子,还有人起身换了个位子……
就在其他人避之不及的时候,一个穿黑衣服的少女站了起来。她从书包里拿出包书的书皮,接住阿婆又一次的呕吐物,用纸巾把地面擦干净,然后安静地坐回了自己的位子。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同车乘客季先生。下车后,他花了几天时间,找到了这个女孩,希望她得到应有的表扬。
女孩名叫张静初,今年12岁。
为女孩求表扬的季先生:
成年人没做到的事,她做到了
季先生常年在苏州工作,4月3日,他回老家天台街头镇扫墓。当时的公交车上,张静初就坐在他侧前方。
“车子开出去没多久,阿婆就感到不舒服。我看到那个阿婆试着拉开玻璃窗,但一直没打开,四周也没找到垃圾桶、塑料袋,最后忍不住一口吐在了车里。”
车厢本来空间就不大,很多人都觉得有点恶心。让季先生意外的是,侧前方的这个小姑娘站了出来。
季先生说,他当时就挺感动了,于是悄悄掏出手机,拍到了小姑娘的一个侧脸,“本来还想再和她聊几句,结果小姑娘已经到站下车了。”
●季先生说
当时我的心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面对这么脏的东西,小姑娘眉头都没皱一下,这一点,我们成年人都做不到。
我当时就下决心,无论怎样都要找到这个小姑娘,至少把她做好事的事情告诉学校老师,让老师表扬一下。
清明之后,我空了一点,就到处去打听。最后打听到,她在街头镇中心小学念书。
女孩的班主任车老师:
她的内心像水晶一样清澈
直到季先生找上门,张静初的班主任车叶超才知道,学生做了这样一件好事。
车老师说,张静初今年读5年级,学习成绩优秀,年年是班里的三好生,而且在文艺方面特别出色,拿过不少奖。
“这孩子很热心,班里哪个同学需要帮忙,她总是头一个站出来,几乎每个老师都很喜欢她。”车老师说,张静初是个非常单纯、善良的孩子,内心就跟水晶一样清澈透明。
●车老师说
听到这件事,我一点都不意外,这就是我认识的张静初,她就是这么热心肠的人。
不过,更多的,还是感动和敬佩。我觉得那份善良如果存在半分虚伪,在那个时候都不会这么做的。所以我很敬佩这个孩子,我也要向她学习。
女孩的妈妈:
孩子的行为,是在向社会报恩
张静初的妈妈项女士,也是前两天才知道女儿做的事。她说,自己的第一反应是,女儿真的长大了。
张家家境不算好,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上高中。静初的爸爸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手脚不便。项女士是个汽车教练,每天早出晚归,没太多时间照顾孩子。
早年,夫妻俩曾一起卖烧饼贴补家用,但随着静初爸爸的病情越来越糟,烧饼摊只能关门。
十多年前,这个拮据的家庭遭遇重大打击,“那会儿静初刚满月,碰到一场台风,把我们唯一能够遮风避雨的房子刮倒了。”
项女士说,丈夫要治病,孩子要养,当时她陷入了从未有过的绝望,“多亏镇政府和村里人帮助我们,临时解决了我们的住宿问题,还给我们4000元救助款。”
这笔钱让项女士一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这个雪中送炭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很感恩,所以我也要求自己和孩子,将来对社会有所回报。“
●张妈妈说
我们一家能走到今天,都要感谢在最困难的时候,拉了我们一把的好心人。我们夫妻俩再苦再累,也会把孩子培养好,让他们对社会有所用处。
我平时工作很忙,但只要一有休息天,我就会带着子女去附近的敬老院走走,陪他们一起给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告诉他们要多帮助有困难的人。
现在,两个孩子都已经慢慢长大,他们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向社会报恩。
面对面
对话张静初:
看到老人呕吐,我很心疼她
1、你为什么想到帮助素不相识的阿婆?
张:当时阿婆就坐在我旁边的地方,看到她不舒服吐了,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很心疼。因为我觉得她跟我奶奶差不多年纪,让我觉得她就跟我奶奶一样,所以我马上就去帮她了。
2、阿婆吐出来的时候你不觉得脏吗?有没有犹豫过?
张:当时阿婆吐得挺厉害的,后来我下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手上还有衣服上都有阿婆吐掉的东西,我用纸擦干净了就回家了。觉得老人身体不好,吐了,也是没有办法,哪里还能嫌脏呢。
3、平时你的父母和老师有教你去帮助别人吗?
张:有的。不论在家还是在学校,爸爸妈妈还有老师都是教育我,如果遇到有困难和需要帮助的人,如果力所能及,应该积极给予帮助,就算解决不了问题,至少也可以让对方能够舒服一些,开心一些。
4、你做好事是为了什么?
张:我去做好事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回报和表扬,我就是觉得我帮助他们是我应该做的,我可以帮他们减轻一些痛苦,我为什么不做呢?
记者手记
懂得感恩,才有感动
季先生难得回趟老家,却要抽几天时间去寻找一个并不熟悉的小姑娘,他要赞扬的并不仅仅是这名小姑娘,而是这份简单却难得的善心。
我们被感动,往往因为内心被触碰;而去追逐、传递这份感动,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向上向善的力量。
张家曾经体会过这份感动,一个临时的住处、几千块钱,让他们感受到了“雪中送炭”的温暖,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行善、付出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份感动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十几年来的教导和积累,才会有了静初习惯般的善举。
采访中最感动之处,是张妈妈那句“孩子长大了”,那是怀着感恩的心,种善得善的喜悦。小善之中有大爱,只要我们把它传递下去,美好就会生生不息。
通讯员 奚珍珍 本报记者 陈栋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