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1-03 08:00 | 来源:南方日报 2009年1月2日A03版 | 查看:10173次
“爱心乞丐”龚忠诚2009愿望——学点真“功夫”,开家小店
“好人网”创办人谈方先生几经周折找到龚忠诚并送他回广州同德围的住处。梁文祥摄
感动,在沉寂了7个月之后,再次被唤起。
就在“爱心乞丐”的名字随着地震的伤痛,快被人们淡忘时,2008年的最后两天,他再次被推入公众视野。人们终于知道了他的名字:龚忠诚——这个被网友称为“史上最感人的捐赠者”在汶川大地震中前后四次给灾区捐款,合计金额上百元。他的照片在网上被广泛传播,感人至深。
这几天,中国好人网和华南师范大学部分师生志愿者以及校外人士,在广州的站南路、岗顶、中华广场等地发起“寻找爱心乞讨少年”活动——龚忠诚,被找到了!
镁光灯,突如其来
摆在他身边的依旧是伴他几年乞讨用的小碗,背上还是背着那个小书包。在站南路、岗顶、中华广场,人们曾一次次看到这位少年,身子下垫着汽车轮胎,两只手撑着胶鞋,在地上艰难地挪行。
阴天,微冷,上午11点多,父亲用28式单车将龚忠诚送到了建设六马路,这是他今天乞讨的地点。刚刚“摆摊”半个小时不到,龚忠诚被一家媒体半路“劫走”了。
满城的媒体都在寻找他的踪迹。记者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坐在一间会客室里接受访问。这远非他所擅长,他只是在记者一遍遍的提问中,挠头沉思,摩挲自己麻痹细长的双脚,然后瞪着不解的眼神,反问记者“这个问题刚才好像问了”“问这么详细干什么呢?”
他还是重复前天的话,“捐一点,他们(灾区人民)能好一点”,他不太愿意回忆捐款的经历,他说自己最初并不知道地震了,看到报纸、电视都在说这个,他才知道,于是瞒着父亲,捐出了四笔款,共计一百多块,这足够他和父亲吃好多天。
7个月的时间,当他再次被从人海中“拣”出来的时候,他的手足无措显露无遗。“一下子来那么多人,像做梦一样,不现实!”,他对记者说。“我和你们的身份相比,一个天,一个地。”
生活就这样悄然起了变化。媒体的报道出现前,他一天只接一个电话,那是爸爸打给他的。而在和记者交谈的前后,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不敢接,都是记者打来的。”
苦难与相依
龚忠诚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的父亲,一名40多岁的男子正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拾拣垃圾。龚忠诚乞讨,父亲拣垃圾,这是整个家庭的所有经济来源。这样的分工搭配,已有四年。
“爸爸没有工作比人家有工作的还忙”,龚忠诚说。他心疼父亲。每个乞讨的日子,早上8点钟他起来,父亲做好早饭,9点多吃完,父亲就会用那辆单车,骑上1—3个小时不等的路程,送他到乞讨的地点。站南路、岗顶、中华广场是他常去的地方。
一蹲就是一天。龚忠诚就用双手撑着胶鞋,在路面上挪行。虽然只有18岁,但他的手远比其他人细长,这是长期用力造成的。
60公分的身高、72斤的体重,残缺的肢体,艰难的生活所迫,龚忠诚用乞讨来为家庭分忧。远在千里之外的河南驻马店老家,还有读初三的妹妹,那是他割舍不下的牵挂。赚钱,用这种无甚尊严的方式,龚忠诚在努力维护着妹妹的前程。
他从没有上过网,不知道网络为何物;他只上过小学三年级,家里可供他看的只有小学的作文书;他其实想学习,但“怕读不懂”。从6岁母亲去世,到4年前他14岁来广州乞讨。流浪街头,他尝遍辛酸无数。
红色铁门,一栋简易的毛坯房,龚忠诚的家就安在一楼。弯过几个狭长的小巷,龚忠诚带我们回到了他的“家”——那个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出租屋,除了堆放父亲拣回来的垃圾,剩下的空间就是父子俩的容身地。
阴冷的寒风,穿过漆黑狭长的小巷,嗖嗖地吹过来,冷意袭人。龚忠诚身上就穿着从集市上花二十块钱买来的薄外套,腿上只有半截牛仔短裤裹着,记者纷纷喊冷,龚忠诚却坐在水泥地面上,一边说不冷,一边用手搓着残疾的小腿。
就在同德围上步村这条狭长的小巷里,在自己家门口,龚忠诚顶着用来乞讨的铁碗,面对记者“2009年有什么愿望”的提问,他一时语塞。
在此之前,他其实几次说起过自己的愿望:
“学点技术,最好能有一家自己的小店。”
龚忠诚的愿望,2009年能实现吗?
本报记者徐剑桥张鹏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湖北省2012-06-11 23:41:24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