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1-03 08:00 |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8年12月31日 | 查看:12451次
昨日,得知龚忠诚的故事后,路人捐款表示敬意。本报记者刘可摄
5月16日,龚忠诚到赈灾现场捐款,人们一度以为他只是路过。资料图片
大爱 乞儿捐款灾区感动全国
今年5月,汶川大地震期间,有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名为《史上最感人的捐赠者》的帖子,发帖者用一组照片,向网友们展示了一个身患残疾、无法直立行走的乞讨少年,倾其所有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的故事。该帖子发表后,迅速在网上广泛流传,成为多个论坛的热帖。
本报记者随后调查证实,照片中的场景是5月16日下午发生在广州市越秀区华乐街支援抗震救灾募捐活动现场的一幕。那名乞讨少年身患小儿麻痹后遗症,在广州街头乞讨为生。他在5月16日捐赠之后,又于5月18日再度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
5月20日,本报以《残疾乞讨者两度捐款倾尽所有》为题,率先报道了这一故事,随后迅速被全国多家媒体及网络转载。乞讨少年的故事从网上走到网下,在全国广泛流传,千千万万的人被他感动。
寻人 百名师生寻找爱心少年
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教授等决定寻找这位曾经感动过千万中国人的“爱心乞讨少年”。
昨天上午8时许,包括谈方教授在内的华南师范大学近十名老师,带领100余名学生,拉着横幅,分成3个小分队,来到这位“爱心乞讨少年”曾经出现过的广州市站南路、岗顶、中华广场等三个地方,分别寻找。“尊敬的好乞丐,你在哪里?我们看你来啦!”鲜艳的横幅和画板吸引了路人的眼光,人们纷纷驻足停留关注。
中午11时许,站南路壹马服装市场附近,一个少年的身影映入人们的眼中——他坐在地上,身下垫着一个汽车轮胎,因为小儿麻痹后遗症而变形的双腿“挂”在胸前,两只手撑着两只胶鞋,在路上艰难挪动。
照片上的短袖衬衫换成了破旧的外套,枯黄的长发经过修剪,但身旁仍然放着那只乞讨用的小碗,背上仍然背着一个小书包,装束打扮都没有改变——他正是那个感动了千万人的“爱心乞讨少年”。
敬意 市民现场给少年捐款
面对仍在沿街乞讨的少年,大伙一下围拢上去,争相与少年交谈。经过交谈人们得知,少年名叫龚忠诚,今年18岁,来自河南驻马店市新蔡县,因为身患小儿麻痹症而落下残疾,从14岁开始,就在广州街头流浪乞讨。
“看到他的样子,我内心就被深深震撼了!”一名参与活动的同学说。
随后,大伙摆开募捐箱,一面散发传单,一面现场为少年募捐。当得知面前这个身患残疾、无法直立行走的少年就是感动全国、曾两度倾尽所有为地震灾区捐款的“爱心乞讨少年”后,路过的人们纷纷解囊。
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昨日下午1时17分,组织募捐的同学打开募捐箱,将路人捐赠的543.7元钱移交给少年。就在此时,两名男子路过此处,得知情况后,当场又捐赠110元。
少年故事 最大愿望是开个小店
“龚忠诚”,少年一笔一画,在记者的采访本上认认真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虽然仅仅读了三年书,刚刚18岁,但面对采访的记者和围观的市民,他没有丝毫胆怯,有同学形容他为“宠辱不惊”。
今年18岁的龚忠诚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比他小三岁的妹妹。一岁时龚忠诚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肌肉严重委缩,功能完全丧失。龚忠诚六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2004年,辍学回家的龚忠诚在村里同乡的劝说下,来到广州,开始上街乞讨。父亲也跟着他来到广州,以拾破烂为生。妹妹今年正读初二。龚忠诚说,每天他大约能够讨到四五十块钱,这些钱全部交给了父亲,然后拿来供妹妹读书。
“捐一点钱都上了报纸,我觉得没那个必要。”谈及本报对他的报道以及网上对他的评价,龚忠诚平静地说道。他表示,除了妹妹之外,他再没有把此事告诉别人。他曾保存过一份5月20日的本报报纸,但现在已经不知去向。
“别人这个年纪,都有工作,有事业。我比他们差不到哪里去,却成了这个样子。有时候觉得挺伤感的。”龚忠诚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开一个小店铺,“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生活”。(采写:本报记者 林劲松 实习生 过国锐)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