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06 13:28 | 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01月05日 18版 | 查看:1763次
本报记者 曹玲娟
“假如地球是方的”——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上海市市北中学的一名学生。不要以为这样的问题是异想天开,对于“00后”来说,“敢想”恰恰是最重要、可能也是最稀缺的特质。
市北中学学生千余人,却有50多个学生社团:“我爱数学”社、模联社、心理社、推理社,甚至还有橡皮章社……各项社团活动,都是学生唱主角。尽管他们有时略显青涩,但这种真实情景下的研究性学习,构成了学校自主教育的重要时空。
这是市北中学近年来持续构建的“学友文化”的一项实践。
“人的成长总要与自然、社会、自我发生密切而持久的关系,‘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市北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陈军看来,“学友”,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友爱、互助,而是“以学为进取的主线,以友为生活的方式”。这个“友”,是核心价值观当中的“友善”,是和而不同,是自强不息,让学生自主发展,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台。
“我们有几千年的教育文化,有世界认可的教育思想,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教育自信。”陈军说。关于“学友文化”,他理解,要让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交相辉映,“会众讲学,是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一个大特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学生乐在其中的自我研习,是中国传统教育精华的当代演绎。”
在市北中学,“学友文化”第一层次在常规课堂,强调“认知”,提倡师生为友、教学相长;第二层次为“学友课堂”,强调“视野”,利用课后训练的时间,延请专家、家长、校友甚至是学生本人来讲课,开阔视野,认识生活;第三层次是以志趣培训为目标的社团,为全校1000多名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环境与抓手,强调“志趣”,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学友课堂”,复旦教授讲“天下事从我做起”,上海交大教授介绍现代设计与制造行业,探险家分享自己的传奇经历,家长讲述自己从售货员成为董事长的奋斗之路。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市北中学沈依雯老师说,“各种学生社团,强调的是朋友间的切磋琢磨,这是中国传统儒学教育理论的一大特点。学生学习需要互相切磋,教师教学也要互相琢磨。建设学友文化,以学结友,以教会友,开拓视野,提升见识。”
高二(5)班学生彭毓临感慨,“学校创造条件,我们一群志趣相投的学友突破了班集体的限制,超越了年级的界限,在词社一起研习诗词创作。从我校毕业的学长学姐,校内的老师、同学,都成了与我们共同研究问题的学友,大大丰富了学习的内涵。”
从教30年未曾离开过讲台的陈军说:“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而是火把,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经过学生亲身经历、思考和观察得到的知识,往往能为学生长时间拥有,并能灵活应用。”
的确如此。“我爱数学”社出的刊物名叫《简单》。有一期杂志封面,用的就是福尔摩斯故事中“跳舞的小人”密码写的封面语。要想看懂这两排“跳舞的小人”说的是什么,非研究密码不可。陈波宇曾是这帮数学狂热分子之一,在这本社刊上,他发表了一篇关于维尔斯特拉斯函数的论文,并因此荣获了第三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金奖。这也是迄今为止上海学生获此金奖的唯一一人。
“师生为友,生生为友,拉近了师生、生生间的距离,让学习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每时每刻,促进教学相长。”高二(3)班学生江佳影说,“平日里,同学们总是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每节课下课,老师们也会在教室停留片刻,悉心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作为深受学友文化裨益的学生之一,我认为,学友文化真正让我得以‘以学为友’。”
无学不成友,无友不成学。为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全球思维,市北中学还开设系列的中外文化融合课程,比如由市北学生与美国的高中生分头研究中国的王维与美国的梭罗,研究1840年前后中国南方与美国南方的历史环境,研究中国的长江流域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同一时间维度、不同空间维度下,出现过怎样不同的历史人物?有着怎样不同的山川风貌?一个个趣味盎然的探讨主题,让两国学生在深度对话中了解对方,取长补短。
“高中阶段,正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不能为了分数把人最本质的东西舍弃掉,办教育的一举一动都要从学生内心成长出发。”陈军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