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照亮教育现代化之路(图)

发布时间:2016-12-01 14:40 |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6年12月01日 第06版 | 查看:1063次

教育现代化和未来教育大家谈⑧新征途 CFP供图

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似,教育现代化建设亦为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教育现代化不啻为今天的长征路,可以锻炼师生,可以磨炼师生,可以成就师生,可以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征程。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在伟大长征精神光芒的照耀下,教育现代化踏上的是又一次伟大远征。

以长征精神照耀伟大复兴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概而述之,伟大长征精神即为革命情怀、英雄气概、求是品格、大局意识、人民立场。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当前主要任务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之提供人才支撑,教育现代化建设无可替代。就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重要指示。拟定、推进并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须以革命情怀激荡立德树人,以英雄气概滋养科学治理,以求是品格点燃自主创新,以大局意识引领共享发展,以人民立场夯实中国特色。

以革命情怀激荡立德树人

长征的胜利,是革命理想的胜利,是革命信念的胜利,是革命情怀的胜利。理想信念乃精神之钙。务必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育引导学生,从娃娃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在细处着眼、在小处着手、在实处着力,知行合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立德树人之成败,取决于以五个“统筹”为抓手改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管理育人,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把教师奉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要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争做“四有”好老师,为学生锤炼品格引路,为学生学习知识引路,为学生创新思维引路,为学生奉献祖国引路。

教育现代化只有立足于这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系统工程,所造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方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让人生出彩。

以英雄气概滋养科学治理

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工程的新进展、新成效、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尤须展现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核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本质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两者共同构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乃题中之意。前者指制度安排,其现代化聚焦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后者指制度执行,其现代化重在把教育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提高科学治教、民主治教、依法治教的水平。治理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有赖于治理体系的建构,治理体系的效能受惠于治理能力的外显。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以来,制约教育发展的制度壁垒陆续拆除,留下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进管办评分离作为着力点,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推进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从越位点撤离,把缺失面填补,在供给侧发力。全面依法治国是科学治理之利器,与全面深化改革形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为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并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筑一条坚不可摧的法治防线。

以求是品格点燃自主创新

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把创新置于五大发展新理念之首,视创新为第一动力,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原则。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谋远虑。

道在日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现教育现代化,别无他途,唯有创新驱动。教育改革无论遭遇“中梗阻”的痼疾,抑或深陷“最后一公里”的困境,均源于创新欠缺。

教育创新首先是理念创新。自癸卯学制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形成特定的路径依赖,即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教育理念创新须扎根中国大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是制度创新,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并依靠广大师生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其次是方法创新。“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国家教育竞争力。把握“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之良机,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既可引发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亦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更可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以大局意识引领共享发展

长征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但每一段行程、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都从战略全局出发,既赢得了战争胜利,也赢得了战略主动。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坚定不移地实现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也更难做到的是“全面”,短板突显于民生领域。

教育乃民生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列为人民期盼之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等边远贫困地区。教育贫困还遍存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叠加,严重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既是贫困之源,又是扶贫之策。教育扶贫,贵在愚公精神,重在精准施策。打响并打赢这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攻坚战,务必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公共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当然,制度安排瞄准公平,更须指向质量。这就需要增强教育政策的包容性,创新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杜绝资源错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乡村教师的幸福感、荣誉感与使命感,更好地满足选择性教育需求,使弱势儿童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每个孩子都能赢在起跑线上。

以人民立场夯实中国特色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前所未有,就是因为其必由之路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毋庸讳言,没有教育现代化,没有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辈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绝对不全面、不牢固、不可持续。教育事业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教育现代化,其本质乃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为了人民,教育现代化依靠人民,教育现代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教育改革务必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何来?来自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彰显中国特色,其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其根本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这一独特精神标识所蕴含的创新基因;其根本立场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我们的教育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似,教育现代化建设亦为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教育现代化不啻为今天的长征路,可以锻炼师生,可以磨炼师生,可以成就师生,可以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征程。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用伟大长征精神之光照亮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用伟大长征精神之力开创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绚丽未来,伟大长征精神之韵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辉煌篇章。

(作者俞可,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教育论述研究”成果)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