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28 20:31 | 来源:腾讯房产 2015-09-24 | 查看:2293次
一个小人物,以他的坚韧和执着,带出了一个“无偿献血第一村”。他,就是农民“献血大王”汪炎平。
“如果大家都不献血,那血从哪里来?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者队伍,让这个世界永远充满爱。”在“CCTV2014三农人物”展播视频中,汪炎平这样呼吁道。
一、小人物,大精神
2003年,汪炎平看电视里的献血公益广告,就萌发了献血的念头。2005年正月初七,他去汉川城区给舅舅拜年。在宫廷烤鸡酒店门口,他看到了采血车,当时蛮兴奋,就直接上了采血车。经检测,他的各项指标都合格,就当场献了400毫升血液。工作人员告诉他,献血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还可以救死扶伤。能够献血,了解自己的血型,又证明身体好,还可以救人,这是一举多得的事啊!
第一次献血后,感觉身体并无异样,汪炎平就将献血的事告诉了家人。父亲听完,给他讲起一件献血的往事。多年前,汪炎平的奶奶生病住院,需要输血。医院血源紧张,无奈之下,瘦弱的父亲只有自己抽血给奶奶。父亲含着泪,动情地对汪炎平说:“当时我给你奶奶献血很艰难。你现在献血救人是个好事,我很欣慰,我支持你。”
在家人的支持下,汪炎平开始了他的无偿献血。从此,每半年献一次全血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后来,他听说,捐献成分血的间隔时间比全血要短,想到这样可以救助更多的人,他就抽空去捐献成分血。
全血可以在分水镇或汉川城区的流动采血车捐献,而捐献成分血必须到孝感市中心血站。他所在的鸡公洲村距镇上8里路,镇上到汉川21公里路,汉川到孝感50多公里路。每次去孝感献血,他先坐麻木到镇上,然后坐路过的长途车赶往汉川汽车站,再坐班车到孝感市中心血站。近80公里的献血之路,汪炎平一“走”就是10年。十年来,汪炎平献血89次,其中全血6次,成分血83次,累计献血量近8万毫升,相当于17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
二、小老板,大贡献
2006年,汪炎平加入孝感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并兼任汉川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队长。2009年,他外出参加志愿者经验交流会,看到外地用的士宣传献血。回来后,他灵机一动,花了200多元,在摩托车上焊制了一块铁牌,上面写着“我献血,我快乐,我健康。无偿献血志愿者汪炎平”,并附上自己的联系电话。摩托车的后备箱里,放着献血宣传单,他走到哪就宣传到哪。他把专家们说的献血有利身体健康、有利救死扶伤的道理,转述给村民们听。
他还专门注册了一个QQ号,网名叫“无偿献血”,空间里头放满了献血资料,政策、健康小常识,应有尽有。
因为党员能够发挥积极带头作用,为了‘名正言顺’,更好地宣传献血,2008、2009年,汪炎平连续两年写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靠拢。2011年,他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2012年转正。
汪炎平在自己家里开了一个早餐店,月平均收入两千元左右,空闲时间还在建筑工地做小工。自从他开始奔波于无偿献血,就变得“囊中羞涩”。他的爱人向我们抱怨:“做早点赚的几个钱,都贴到电话费和车费上了。可牢骚归牢骚,老汪开口要钱,我还是照样给。早点生意正忙时,如果血站的采血车一来,他连早点生意都不做了,就跑去帮忙,留下我一个人招呼生意,真拿他没办法。”
令汪炎平感动的是,2010年国庆节,年满18岁的女儿主动到血站献血,作为自己的成人礼,支持爸爸的“献血事业”。后来女儿不仅自己坚持献血,还动员女婿也献血。
三、小地方,大影响
在农村宣传无偿献血,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许多不理解的村民说他“有病”,“出风头”。有一次,村里一位中年妇女,在汪炎平的带动下,也跟着去献血。回来后,这位妇女的婆婆找上门骂他,不许老汪再动员她家里人去献血。面对部分人的质疑和少数人的责骂,汪炎平淡然一笑地说:“动员乡亲们献血,这也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问心无愧。”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家人到亲友、同事……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他去体验。从不了解到了解,从接受到主动献血,口口相传,本村200多人,周边的红星村、前进村、星火村、东方红村、胜利村100多人都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
“哪位村民是啥血型,老汪心里都有数。每年7、8月份,是无偿献血‘淡季’,血库常常告急。我们就常常跟汪炎平联系,把需要的血型报给他,他当天或隔天就把10多名志愿者带过来了。那样的‘农民阵容’,常常令我们感动。”孝感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副主任张红云动情地说。
因为分水镇村民的献血热情高涨,每个月的8、18、28号,孝感市中心血站都安排流动采血车到分水镇采血,每次最少都有10多人“组团”献血。
老汪现在是孝感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兼汉川分队队长,分队由50多名村民组成。每次采血车来,他们穿着红马甲,为采血车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向村民们发放宣传资料、现身说法。
在2012-201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表彰中,鸡公洲村获得“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是此次表彰中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个村级组织。鸡公洲村党支部书记张炎明感慨地说:“这主要是老汪的功劳。”
提及功劳,老汪对自己的“智囊团”心存感恩。“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坚持走到现在。他们中,有的是早餐店同行,有的是建筑老板,都是当地有影响有威望的人。最初,是我动员他们;后来,他们又影响、动员了更多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