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5 21:14 | 来源:桂林晚报 2016年11月09日 第04版 | 查看:1073次
万圣节,手提南瓜灯的孩子们在滨江路附近合影。记者李凯 摄
记者杨亚
时下,过洋节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包括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在内的西方节日,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受到年青一代国人的追捧,但令人有那么一点点意外的是,今年刚刚过去的万圣节居然也突然热乎起来,让这个洋“鬼节”也火爆了一把。
洋“鬼节”的喧嚣声刚刚过去,但由此引发的争议声却依旧热烈。
触发公众敏感神经的是,这次节日狂欢的“主角”,是很多少不更事的孩子,连热衷于炒作洋节的商家这次都要逊色一等。
很多有孩子的市民为此忧心忡忡,“西洋鬼节”这样一个看似很边缘化的节日,竟然让现在一些年轻人如此着迷,过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许多很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这种趋势到底是好是坏?
今年怪事了 洋“鬼节”爆热
10月28日是个周五,在寄宿学校读五年级的女儿刚回到家,就兴高采烈地给妈妈李婷玉(化名)布置了一项“作业”———周一就是万圣节了,学校到时要开一个节日Party,每个孩子需要准备一盏南瓜灯,还要买一套适合节日氛围的衣服。
对于万圣节,李婷玉心中有个模糊的了解,按她的理解,其实就是西方的“鬼节”。虽然她心里觉得学校里的孩子们如此隆重地过这样一个节日,似乎有些“荒诞”,但是面对孩子嘴里所称的学校的安排,以及女儿那满怀期待的眼神,李婷玉也只好答应,心想着只当是“敷衍敷衍”孩子了。
但是接下来看到的情景,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周六早上9点多,她到附近的菜市去选购南瓜,结果走遍了菜市场的摊位,竟然没有找到一个像样的南瓜。有摊主直接告诉她:“你这个时候来太晚了,这几天南瓜好卖得很,都是家长挑了买给孩子的。”
无功而返的李婷玉,又辗转到沃尔玛超市以及万达超市,结果还是一样。而原本想给女儿在超市买套节日服装的,超市里的“万圣节专柜”却几乎被选购一空,最后只挑到一个顶部尖尖的帽子。销售人员告诉她,商场也为节日做了准备,但是还是没有预料到,今年的节日竟然异常火爆。
第二天,李婷玉起了个大早,终于在万达超市买到了合适的南瓜。
就当她还在为这样“瞎折腾”的事情有些生闷气的时候,似乎突然之间,有关于万圣节的照片和内容已经“席卷”了她的微信朋友圈。她这才明白,自己好像“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原来在自己身边,“折腾”着过洋“鬼节”的家庭和学校并不在少数。
同样对这种折腾感同身受的,还有市民张先生。
“不知道为何,感觉今年的万圣节氛围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盛大,无论商场、小区里,还是自己小孩周围,全部散发着这个洋节的‘鬼怪’气氛。”张先生说,上个月底前的一段时间,市内许多大大小小的商场餐馆几乎都以此为噱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一些商场在最显眼的位置,将大量地方用万圣节元素装点,南瓜灯、巫师帽、吸血鬼……“走在大街上,身边时不时都会飘过三五成群的几个‘鬼怪’,有的扮相甚至让人瘆得发慌。”
而让张先生没办法“绕开”这个节日的是,就在他居住的小区内,幼儿园的孩子也装扮得鬼灵精怪,提着南瓜灯四处讨糖。张先生自己的小孩,也被学校组织起来为万圣节排练了节目。张先生说,这样的家里让他一度觉得,自己突然变成了这个星球上的一个“天外来客”。
接受采访的众多市民表达的感受都和张先生很相似,感觉今年怪了事了,一夜之间“西方鬼节”突然就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了。
孩子演主角 家长很担心
在张先生看来,如果是商家为了吸引眼球促进消费,以西洋鬼节为噱头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为营造营销气氛而造势,那也就算了。但很显然的,这一次有不少学校参与到这个洋“鬼节”当中,并引导孩子们大张旗鼓地来过这样一个看似有些边缘化的西方节日,让他觉得难以理解。
而实际上,无论是微信朋友圈,还是本地论坛以及全国众多知名论坛上,提出“质疑”声音的网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显然,今年洋“鬼节”的突然火爆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持续争议。
大家质疑的矛头,主要集中在“学校是否应该主张和引导孩子过万圣节”。
市民赵先生属于持坚决反对态度的。
万圣节的前两天,自己家上小学的孩子不知从哪里弄来了南瓜灯,还和小伙伴装扮上了奇装异服。赵先生立马变脸,扔掉南瓜灯的同时,还郑重其事地告诫孩子:“这种外国节日有什么好过的,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传统节日,不要崇洋媚外,不能数典忘祖。”
也有不少家长担心,对于小孩子而言,这种奇异的扮相,会否给孩子弱小的内心留下阴影。网上就有新闻称,一些小孩子被“无脸”扮相吓哭等。
许多受访人士都觉得纳闷,为什么孩子成了这个节日里的主角。记者发现,在刚刚过去的万圣节,市内的公办小学和幼儿园一般都没有举办什么活动,而一些私立幼儿园和早教培训机构在其中表现得较为积极。
在搅起的这场争议风波之中,引导学生举办了活动的学校,自然而然处在这次争议风暴的漩涡中心。许多人质疑并指责有关学校,认为校方引导小孩过这种节日,究竟“跟的是哪门子风”?
“大家对于这样一个节日,有些过于担心了。”市内一家私立幼儿园的王园长称,之所以引入国外节日概念,是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异国文化,了解不同国家的民俗习惯和特点,通过派对等活动张扬孩子们的个性,达到亲子教育的目的,同时通过活动释放孩子们天性的快乐。
记者采访的多名举办了这个节日活动的老师和校长均表达的是相同的观点,和那些持反对态度的家长的争议声比较,双方短时间内显然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
而李婷玉曾经坚定地认为,孩子过这样的节日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到了万圣节当晚,当家长微信群上传出一张张照片,其中看到自己女儿笑靥如花出现在眼前时,她的内心却顿时复杂得很,非常不是滋味。
一小区幼儿园组织的万圣节活动。(图片来自桂林生活网论坛)
刚刚过去的万圣节,商家为营造节日气氛布置的场景。(图片来自桂林生活网论坛)
逢洋节必过 狂欢心作祟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来,“洋节日”在桂林的市场越来越大,氛围也越来越浓。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似乎“逢洋节必过”就是一种时尚。
而像近几年这样肆无忌惮渲染西洋节日,放在三四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过洋节几乎就是与“崇洋媚外”这个词语划等号的。
“那时候,多数人对过洋节日都很敏感,因为总有舆论会指责说,中国有那么多传统节日,干吗非要过洋节日?难道外国的节日比中国的好,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岂有此理!太崇洋媚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有关负责人尹韵公表示,“这种情绪在当时很正常,因为那时候我们是相对封闭和排外的,是一种另外意义上的傲慢与偏见。”
这种“傲慢与偏见”,让洋节日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根本没有市场,偶尔在个别沿海城市有一些庆祝西方节日的商业或自发活动,遭遇到的也经常是指责。一些在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的外国人,在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到来时,一般会选择回国度假或者到临近的日本、菲律宾等国家过节。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广东等地的商家出于商业的目的开始积极渲染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等纯西方的节日,并逐渐形成潮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大大方方地过起洋节来了。
“进入21世纪,洋节日在中国已经遍地开花。”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何乃柱博士称,桂林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每年到桂林旅游的外国游客不计其数,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成为常态,这也成为洋节日在本地盛行的一个原因。
生活在桂林,我们经常在2月14日情人节的时候听到“鲜花卖脱销”的消息,这天鲜花价格数倍于平时,而狂欢过后,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同样,“圣诞节”似乎也正在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一场年度大戏,在商家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之下,几乎营造了全城狂欢的气氛。
但是,狂欢之中,过节的人群也常常备受指责。这种西方洋节,除了一场狂欢外,对于过节本身的思维十分混乱,许多人其实不懂节日本身的意义。
就万圣节而言,原本是凯尔特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将10月31日视为大小鬼魂返回人间的日子,故燃放烟火,置办祭品予以供奉。但在国内,却将之当做一种“扮鬼取乐”的狂欢Party。而圣诞节,也被抛开节日原有意义,接近于一场玩乐购的狂欢节。
“洋节在西方国家一般都与宗教有关,但在中国,这些节日从一开始就不涉及多少宗教及灵魂方面的内容。反之,不知不觉中,一些国人已经把这些节日逐渐理解为一个个休闲娱乐的狂欢节。”何乃柱博士说。
传统节式微 大家有隐忧
事实上,洋节在中国盛行10多年之后的今天,许多人已经开始更冷静和理性地思考节日本身的意义。因而,这些年我们总是能在疯狂的洋节浪潮过后,听到很多质疑的声音,并不容回避地联想起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李婷玉就曾为此感到过“悲哀”。她告诉记者,能够感觉得到,在她女儿的心中,对于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洋节的期待,已经超过了端午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女儿甚至直言不讳:“中国的节日就是和家人吃饭,而西方节日每次都有活动,可以和大家一起欢度,很开心很开心啊。”
我们身边的许多市民都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现在很多小朋友,每到圣诞节之类的西方节日时就会很兴奋。有的幼儿园乃至小学,会在这些节日到来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就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与此相反,包括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内的传统节日,幼儿园或者小学等组织活动的却往往很少,即便有,也大多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很多小朋友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并不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或者不能产生兴趣,却对很多西方节日表现得耳熟能详和热衷。
这样的趋势让人觉得堵心的同时,不免让人心生担忧:久而久之,传统节日会否湮没在洋节的疯狂之中?
“每个人都有一块心田,这块心田是需要耕耘的。作为中国人,需要社会各界联动一起耕耘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田,种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方能最后长出良品。而如果不耕耘便会有其他的文化来抢占这块心田。”何乃柱博士称。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积累,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人现在过的许多外国节日,也并不代表这些节日背后真正的内涵,这些节日之所以盛行,也是靠一些节日内涵的支撑,以及本国人的代代传承。”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内涵丰富,经过从古至今的传承,有着其特有的魅力。比如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等等,从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都能看出。而拿情人节来说,如今流行着西方情人节以及中国的七夕情人节,但是七夕情人节如今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正是因为其文化内涵更为含蓄,有着特殊魅力。
不可否认,我们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这是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财富。但是,“大行其道”的洋节却也给了我们警醒,要继续守好这笔财富,恐怕不是“讲讲节日故事”这么简单,还需要我们用心经营。
何乃柱博士称,趣味性、体验性、仪式性、去商业化、探索节日的本质意义等,都是我们需要探索的传承传统文化、过好传统节日的重要思路。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博士徐赣丽也认为,政府在为传统文化营造宽松的时间、空间氛围的同时,也可以适当举办一些特色活动进行引导。相信只要用心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在经历社会转型期的延续与断裂后,传统节日也将会一如既往地维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过端午节不再是简单的买回粽子吃,而是让青少年参与亲子包粽子,开展纪念屈原的隆重仪式、开展赛龙舟比赛等,中秋节除了团圆饭之外,多一些赏灯游玩活动等等,或能让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在快乐的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传承的目的。
当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拥有了强大自信的时候,或许,人们对洋节也就不会再如此般热衷,而有关“过洋节是否崇洋媚外”的争论,也就不会再如今天这般刺耳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