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医苦心经营剧场 愿大众从戏剧中汲取养分(图)

发布时间:2016-11-08 16:17 | 来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2012-09-11 | 查看:938次

王翔——蓬蒿剧场创始人 从医挣钱补贴开剧院

  在东城区南锣鼓巷附近的东棉花胡同里有一间四合院,走进去别有洞天,那里是北京第一家民间小剧场,叫蓬蒿剧场,它的创办人是牙科医生王翔。脱下白大褂,王翔在蓬蒿剧场经营着他的戏剧人生。 四年来,王翔每天都要在剧场里投入一两千块钱,这样的投入回报也是巨大的,到现在蓬蒿剧场出品和上演过的剧目超过150部,演出场次超过一千场,他获得了关注和掌声,也逐渐获得了政府的支持。虽然从账本上来看,王翔做的仍然是一桩赔本的生意,但是就像他自己说的,付出越多越是他的幸福。

  《百姓生活故事》之《我辈都是蓬蒿人》

  2012年4月20日

  主持人:在东城区南锣鼓巷附近的东棉花胡同里有一间四合院,走进去别有洞天,那里是北京第一家民间小剧场,叫蓬蒿剧场,它的创办人是牙科医生王翔。脱下白大褂,王翔在蓬蒿剧场经营着他的戏剧人生。3月末,在筹备第三届南锣鼓巷戏剧节的过程中,他突发心绞痛住院,手术后又马上回到了剧场,采访他的时间定在了他出院后的一个周日的下午,而直到下午四点他才得以在采访前的间隙里抽出时间吃了口午饭,一碗炒土豆丝、一碗白米饭,一边吃饭,一边还是聊着剧场。

  王翔:我的蓬蒿剧场要一直做下去,要做得更好,投入越多,越是我的幸福,付出越多越是我的幸福,能获得收获,又能获得付出,这是最美好的一种愿望,我希望更多的人都像我这样想。

  主持人:王翔有一个1/4的理论,他认为全社会应该有1/4的人拿出1/4的时间和财力来做公益性的或是艺术方面的事情,他就是那1/4的人。不过他拿出了1/2的时间和百分之百的财力来办剧场,另外1/2的时间则用来经营他那几间为剧场打工赚钱的牙科诊所。而如果年轻的时候就有机会选择,我想他大概不会做医生。 

  王翔:当初是没有机会选择艺术工作,因为我们那个年代是分配的上大学,在军队会选派工农兵大学生,我是最后一届,只能分配你学医,我就上了医学院,后来就是一直做医生,在军队做医生,后来转业移民到加拿大,又回来,自己办诊所,办北京第一个私人牙科连锁诊所,这都是很大的成绩。但是这种成绩只是技术层面的,作为一个人来说,灵魂层面的体验生命、体验社会、体验更多的人性的东西那肯定不是一个医疗技术的工作所能包括的,这是我做剧场、做戏剧最基础的动因。

  主持人:1985年王翔来北京进修,也是在那一年他第一次走进了剧场,从那以后,戏剧就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王翔:1985年的时候,那年我是从武汉到北京来进修,第一次接触到话剧这种形式,当时的文化部长王蒙在报纸上写文章,推荐一部话剧叫《和氏璧》,说是很好,写的是卞和献玉的故事,我只是觉得活着太好了,能看到这么好的戏剧演出,人活着真是太神奇了,这种体验太美好了,那天在北京看了很多的戏。

  主持人:被北京的文化氛围吸引,王翔在毕业之后来到了北京,在海军总医院工作,同时他也成了一个狂热的戏剧爱好者,光是哥本哈根这一个戏他就看的四十多遍,2002年为了帮朋友演出找排练场地,他甚至还拆的自己家里的墙。

  王翔:有很多朋友大家对戏剧热爱,我就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就国家话剧院戏剧俱乐部,一方面帮助他们做一些戏剧的推广、宣传,同时组织了很多非职业的各行各业的人,在我家里的房子,我有两套房子,有一套房子打通了,三居室的房子做排练场,在我家里那个排练长排完以后就到国家话剧院的实验剧场来演出,第一轮演出的名字就叫与戏剧相遇,我出了三千块钱,主要演员每人出五百,次要演员每人再出一百、两百,随着你的角色的重要程度,越重要的角色贴钱贴得最多,完了以后,请周围的朋友、亲友们来看,那是纯粹付出的。

  主持人:2004年,王翔投资的第一部话剧《暂住证》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演出,投入十万,亏了两万,但是他说收获特别大,感动特别多,但这也不足以让王翔的表达欲望得到满足,他有的更大的目标,建立自己的小剧场

  王翔:改革开放以前,物质很贫乏我们这个社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物质发展速度太快了,精神反而滞后了,文化反而滞后了,一些像商业地投,一切都讲GDP,真正担负着给人心灵提供营养、提供美好的一种创作的这样一些环节都必须远离商业才可能去做好它的艺术层面,而且特别迫切地想办这个剧场,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能够给这个社会的文化现象责备一些丰富的层面和它的内容,因为这个社会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社会,你关注自身的需要,你同时要关注社会需要,关注自身的利益,自己最大的利益就是这个社会要更好,社会更高了就给你提供最大的你的资源了,光想自己那太简单了,你要想整个社会,想很多人,光想物质也很简单,要想文化、想精神。

  主持人:办剧场首先还得找地方,为此王翔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找到了这间四合院。

  王翔:那是2007年底开始找,找了一年才找到这样一个院子,在紧挨着中央戏剧戏院,紧挨着南锣鼓巷这个创意街区,艺术氛围最浓的地区,找到这么一个三百平米的院子,把它建设起来就花了120万,建设包括筹备期的房租,包括钢结构,包括装修,包括音响,包括灯光,各种舞台设置。

  记者:您当时就开始改建了是吗?

  王翔:对,隔壁的邻居不太亲和,光报警就报了三次,开始不理解,后来建成以后,演出了很多好的戏,请他们来看,后来成为很好的朋友。

  主持人:剧场的座位不到一百个,但对于王翔来说,它是心灵的栖息之地,是艺术交流的高贵殿堂,他给这间小剧场起名为蓬蒿剧场,对于剧场的名字他是这样解释的。

  王翔:蓬蒿剧场什么意思呢?李白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什么意思?他说我在南京长安的皇帝请我到宫里边去写诗,多牛啊?大笑着出门,我可不是一般的人哪,蓬蒿人就是普通人的意思。蓬蒿就是蒿子杆,蓬蒿。李白那时候多牛,你不是普通人。现在社会的人要比你还牛,什么意思呢?不光是你李白这样的人,所有的普通人都能欣赏美术、欣赏音乐、欣赏诗歌、欣赏文学,走进剧场去看戏,甚至去演戏,蓬蒿剧场名字特别普通,但做的事情特别高贵,全中国的,我们国家的所有普通人,不光是满足物质不光是吃饱、穿暖、住好,还能从精神层面走向剧场,走向内心的高贵和丰富,在这个层面获得更大的满足,这个社会肯定会非常健康、非常美好、非常温暖,也非常和谐,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主持人:四年来,王翔每天都要在剧场里投入一两千块钱,这样的投入回报也是巨大的,到现在蓬蒿剧场出品和上演过的剧目超过150部,演出场次超过一千场,他获得了关注和掌声,也逐渐获得了政府的支持。虽然从账本上来看,王翔做的仍然是一桩赔本的生意,但是就像他自己说的,付出越多越是他的幸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