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26 12:46 | 来源:求是 2016-03-10 16:18:50 | 查看:592次
王玉鹏 孟献丽
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虽释放正能量的建设性作用正在加大,但其传递负能量的破坏性倾向也一直持续发酵。现在绝大多数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都是借助互联网在不断地炒作、放大和扩散,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近年来在新媒体网络空间广泛蔓延的一种错误思潮。它借助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传播功能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大肆宣扬传播其充满偏见和谬误的历史观点。在看似合理的推理论证之下,在玄机四伏的说辞掩饰之下,一些普通网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唯物史观出现动摇。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荼毒新媒体网络空间的疯狂攻势,我们必须敢于亮剑、直面交锋,揭露其“还原真相”背后的不良居心,打好打赢这场“思想狙击战”。
一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机和电脑等科技产品的普及以及网民群体的大量增加,人类真正步入了新媒体时代。目前,中国有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网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生活。历史虚无主义不失时机地借新媒体所创设的网络空间为其传播构建绝佳场所和主要平台,网络大V、社会公知和所谓的“意见领袖”有意或无意地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推手,而少数所谓知名专家学者则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阐释者和辩护者,娱乐调侃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切入人民大众网络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蝴蝶效应”,历史虚无主义在互联网掀起了一股乱史逆流。
1. 否定中华民族的辉煌发展,虚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抹黑党的领袖与革命英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科学性”考察论证、对历史人物进行人性学剖析等手段,刻意否定中华民族5000余年来独立自主地孕育东方文明和创造人类共同财富的伟大历程;刻意虚无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和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曲折征程;刻意抹黑毛泽东等党的领袖,抹黑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英雄投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大业的不朽事迹。同时,高度赞扬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反面人物,如慈禧、琦善、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汪精卫,等等,认为他们都功大于过,是推动中国进步发展的重要人物,甚至是“民族英雄”,极力为其反动行径辩护,完全颠倒混淆了是非黑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搞乱了人们的历史认知。“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这是抹杀民族主流文化印记的灭国之举,意味着从根本上否定国家的过去,是削弱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第一步。
2. 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通过假设推理虚构其他发展道路,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非对错的重新评价和对历史事实的组合裁剪,抹杀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通过对社会现象的错误归因,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贪污腐败现象滋生、道德滑坡、环境破坏等社会现实问题与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执政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数落社会主义的“罪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否定这一巨大成就,就意味着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会从根本上瓦解人民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3. 否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科学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重塑历史”为口号,用对立排斥、非此即彼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体系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妄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寻找突破口,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他们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的严重挫折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失败,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调。他们从否定苏东社会主义实践着手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进而论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本源性的理论缺陷;他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具体问题归结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悖论和困境,否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指导地位和意义;他们从宣扬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出发,否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他们以文化多元化和信仰自由为口号,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污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政治洗脑”的过程,否定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大众化意义,弱化人民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二
网络新媒体所具有的形式多样性、传播即时性、交流互动性、受众广泛性和虚拟隐蔽性等特征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在一定范围内给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1. 影响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广大青少年已经成为新媒体工具的重要使用群体。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网民以10—39 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 78.4%。其中,20—29 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 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与 2014 年底相比,20 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1.1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可见,青少年群体成为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几乎已经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青少年群体通过手机网络接触外部世界的空间越来越大,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世界传递的信息和思想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仍将随着网络技术的拓展与创新持续扩大。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观点通过新媒体网络途径广泛传播,其形成的舆论阵势必将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造成强烈冲击。
广大青少年处于思想不稳定、价值观念不成熟的成长发育期,他们的思想发展具有起伏性大、可塑性强的特征。对于网络新媒体这一广大青少年接触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历史虚无主义在所谓的科学实证分析、所谓的最新历史资料的掩饰下充斥其中,使青少年受到蛊惑和诱导。长此以往,广大青少年就会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就会导致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正当性与正确性的质疑或否定,这对于培育他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无疑是摧毁性的。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建设者,如果他们受到这种错误思想的长期毒害,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必然充满隐忧。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网民的健康成长,干扰了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
2. 扰乱网民群众的历史认知。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是受众人数多、扩散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消息一经发布和传播,就会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迅速蔓延至社会的每个角落,弥漫于整个社会话语氛围中,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关于虚无历史的错误信息被制造,经过网民的转发、网络大V的转载,就会形成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即使最后信息被更正,其先入为主的消极影响也是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事件的曲解、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诋毁和为历史罪人所谓的“翻案”,都是一种否认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错误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否定和抛弃。他们“还原历史”“反思历史”“重塑历史”的过程,实质是虚无民族历史、虚无社会主义、虚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会扰乱人们对既定史实的正确认识,造成网民群众思想的混乱。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转化为现实行动,增加不稳定因素和社会风险。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虚无革命,提倡改良主义;通过虚无共产党领导,提倡资产阶级领导;通过虚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提倡走英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通过虚无党的领袖,提倡崇拜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的虚无,根本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抛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否定。这种思想一旦在网民群体中广泛蔓延和传播,会严重扰乱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动摇他们的民族认同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而削弱他们的文化自觉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3. 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新媒体网络平台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一个时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利用其技术优势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搞乱社会主义国家思想领域的秩序,进而实施“和平演变”,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网络平台上的泛起,与西方国家幕后黑手的支持和参与密切相关,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虚无中华文明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扰乱人们的思想认识,消解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国内话语权,从而达到在意识形态上瓦解中国的目的。
当前,网络上传播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和思想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这些虚无历史的思想适应了资本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目的和要求,企图在我国人民内部制造思想上的裂痕和分歧,进而制造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假如这些裂痕和分歧没有得到很好弥补和调解,矛盾和冲突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和化解,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而我国历史虚无主义者却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踏上重蹈覆辙的邪路,充当着西方敌对势力的“马前卒”。总之,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内在逻辑。我们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平台的蔓延和泛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危害,必须主动作为,在深入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本质和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批判揭露其本性,引导人民群众认清其本来面目。要切实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切断其传导路径;通过加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从根本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良影响。
1. 坚定立场,直面交锋。面对虚无主义在新媒体网络平台上的泛滥,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理论工作者、思想宣传战线特别是主流媒体要坚定政治立场,敢于与历史虚无主义者针锋相对,勇于亮剑,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立场鲜明的回击,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队伍中来,在社会上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舆论态势,使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无容身之地和立身之所。
一是要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书写传播客观历史,构建良好舆论氛围。我们要更好地增强运用各种新媒体主流话语平台的自觉性,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作出正确回应,追踪新的思想理论热点加以解疑释惑,增强正面舆论影响力。要积极发挥论坛、微博、微信等话语平台的互动作用,解决正能量内容贴近舆论呈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取得更好的传播实效。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为指导,结合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针对被虚无的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和阐释,给人们一个准确完整的历史史实陈述,向网民群众还原历史的真相,彻底粉碎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迷惑性谎言。三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新媒体揭露隐藏在历史虚无主义者背后的政治图谋,搞清楚他们的真正目的,并向网民群众及时披露,让广大人民群众看清其真实面目,了解其本质和危害,以达到彻底清除这一错误思潮的目的。
2. 严格监管,依法治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够借助新媒体肆意泛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新媒体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动态化、快速化、去中心化趋势和新媒体监管困境。因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关键在于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加强网络法治化建设,严格依法治网,从源头上切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路径,从法治上保障网络空间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网络空间舆论环境。
一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舆情搜集、检索和监控功能。大数据有助于相关部门在监管过程中摒弃只凭经验和直觉下判断的做法,通过其获取的人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实时信息,及时掌握社会舆论趋势或更全面地了解某一事件的进展,从而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并对未来走向做出更为准确的预判,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各级思想宣传工作管理部门要积极研发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监控系统,实现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监控全覆盖,特别要加强对微博、微信、QQ群、BBS论坛等人气高的新媒体平台的舆情搜集、检索和监控,加强对高校、老少边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舆情监控,在新媒体平台构建全方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防控体系。二是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要通过运用技术手段提高对宣扬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想的信息及时发觉、跟踪、屏蔽、删除并阻断其传播的能力,通过奖励机制鼓励网友进行举报,对管理范围内的网站、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进行有效监管。三是要建立健全惩戒机制。国家有关监管部门可依据《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制定“公民网络言论和网络行为规范条例”,对在新媒体网络空间公开虚无民族史、党史、国史,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以语言暴力对抗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党员领导干部及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传播者,要依法依纪依规追究其责任,关闭相关账号(最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责令新浪、腾讯等网站依法依规关闭任志强等人的微博账号,起到了大力打击错误思潮传播的作用);对承载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文章、理论专著和影视文学作品,要通过严格审查取消其发表、出版、播出的资格;对跟风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普通群众,要通过网警线上线下平台“打招呼”“拍肩膀”,并及时向社会公示,以达到警示效果。
3. 加强教育,正本清源。要想彻底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对网民群众的影响和毒害,最为根本的还是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唯物史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宣传思想战线、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类教育单位要重视对人民群众、组织内部成员、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明史、党史、国史、抗战史的教育,积极创新教育阵地、载体、手段和方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是要重视地方史的修撰和研究工作。各级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要保护好本地区的优秀历史古籍。对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抗战文化、抗战英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要加强研究,推进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二是要打造符合人民大众接受习惯的新媒体传播阵地。建设历史专题网站,利用图片、视频、文字、微电影等丰富多样的载体形式吸引网民群众的目光,激发广大网民群体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素材的生动性提高历史教育的效果。三是要针对被历史虚无主义者虚无和歪曲的历史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拨乱反正工作,通过各种媒体阵地对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而广泛的宣传,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自觉地摒弃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从而减少其对广大网民群众的消极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