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网络词次年成“隐退词”“微~”等模造词引热潮

发布时间:2016-10-24 21:55 | 来源:法制晚报 2015-10-15 17:01 | 查看:786次

  法制晚报讯(记者 李文姬) 今天上午,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京发布,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连续第十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去年,“法”、“反腐”、“失”、“马航”等热词成为年度社会变化的记录仪。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门”、“~哥”等后缀新词引发热潮,网络词汇大量涌现又迅速隐退。

  然而,网络生造词是否该规范使用、这刀切在哪儿一直争议不断。专家表示,对于这类词汇不应该全部开刀问斩,还请“刀下留词”。

  “~门”“微~”等模造词引热潮

  年度新词语调查是从2006年开始的,在这近10年中共提取出年度新词5264个。这些新词语记录下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中也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新词语产生、发展以及消亡的规律。

  据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侯敏介绍,与汉语现有词语以双音节居多不同,这5264个新词语以三音节居多,占46.26%,双音节和四音节的分别占21.56%和22.89%。

  而之所以三音节占优势,与这些年来多利用词语模造词有关,以后缀“族”造成的词语有333个,例如“~门”162个,“~哥”69个,“~客”65个,“微~”212个,“被~”66个,“云~”57个,所有新词语中利用词语模造成的有1300多个,占整个新词语的25%左右。

  三分之一网络词 第二年成“隐退词”

  这10年是社会转型期,又是网络文化,尤其是自媒体开始盛行的时期。从网络论坛,到博客、微博,最后发展到微信,媒体的变化也带来了语言的变化。在调查博客语言使用状况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社会”、“问题”、“国家”在男性网络使用词前位,而女性高频词则是“女人”、“男人”、“爱情”、“孩子”。

  此外,在网络时代,数量多、使用小众化成为新词语的一大特点。同时,传播快、消亡快、生命周期短也是这一时期新词语的特点。

  侯敏表示,年度新词语往往在第二年时就有三分之一不再出现,成为“隐退词”了。另外,表达事件的词语多、表达新概念的词语也多,是这一时期新词语的特点,这也是相当一部分新词语很快隐退的原因之一。

  新词再生衍生词 “学霸”之上出“学神”

  前几年,“学霸”、“学渣”以新词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成绩优秀者可冠以“学霸”,成绩落后者则自称“学渣”。然而近年来这些新词也有了更加系统的分类,标签更加细致。

  例如,“学霸”之上还有了“学神”,他们天资聪慧、相貌出众、学习高效能力超强,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而那些看起来并不用功,但考试时总能拿到高分的叫做“学糕”,就像切糕,表面酥脆,内里却无比坚硬。

  与他们相似,上课睡觉下课玩闹,但学习成绩仍然很好的叫“学痞”。在某个学科上超乎常人,具有鬼怪之才的自然是“学鬼”。学习走火入魔,处于癫狂状态的叫“学魔”。学习成绩平平的芸芸众生只能是“学民”。还有最值得同情的:学习极其刻苦,但成绩很差的叫“学残”,因他们的学习能力貌似有残缺;那些没日没夜地学习,身体虚弱,不堪重负的叫“学弱”;表面很强,一碰就成渣的是“学酥”。而比“学渣”还差的是“学沫”。

  字母词趋于饱和 在1000个左右波动

  字母词大量使用是新时期汉语书面使用系统最大的一个变化。关于字母词的使用问题,一直争议不断。有人提出了“汉语危机论,认为像NBA、WTO、GDP这些外文缩略词的使用会使得汉语在300年后消亡,提出要打一场汉语保卫战”。

  《人民日报》曾对这些年字母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以2000年为界分成两段,前一段的11年间字母词数量上升快,从每年使用300多个一直升到1000多个。而自2000年以后的12年间字母词数量略有上升,但基本上是在1000个左右波动。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解释,这表示出于语言工具性的需要,汉语对字母词的吸收和使用不是无限制的,到达一定的量就会处于饱和。 但字母词使用很不稳定,绝大部分字母词是低频使用的,对大多数人是陌生的,应尽量少用。

  据记者了解, 2012年成立的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已陆续发布了 PM2.5、IT、IQ、WTO、WHO等外文缩略词的中文名称。

  争论 网络词语该不该规范?

  2014年是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0个年头,网络语言越发成为汉语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一部分,但也伴随着是是非非。去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告、节目中不得使用网络语。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王晓玉教授认为,维护语言纯洁性确有必要,但不能否定语言的流变。她表示,广告算是艺术,在广告用语中使用一些同音异义的词应该是允许的。

  例如,“咳不容缓”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想表示咳嗽了不要小看,需要马上去治好。大家都知道这不是成语,只是借用,并不是改变。出版广电总局在规范节目语言文字使用的过程中不应该全部开刀问斩,还请“刀下留词”。

  然而,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老师却指出,这种网络流行语是部分人群生造并在网络中传播的一种即兴语词,属于“快餐文化”的一种。它们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其娱乐功能强于实用功能,并不具备推广价值。

  文/记者 李文姬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1/3网络词次年成"隐退词" "微~"等模造词引热潮》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