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06 17:58 | 来源:腾讯 2016-09-30 10:11 | 查看:2435次
杨津涛
[摘要]今年是鲁迅去世80周年。
图注:鲁迅墓,位于上海
短史记第552期
长期以来,鲁迅都是中国大陆知名度最高、作品流传最广的现代作家,但对台湾人来说,鲁迅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因为1949年后,鲁迅作品在台湾被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重回大众视野。那么,从被禁到解禁,鲁迅及其作品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六十多年来,台湾人又是如何看待鲁迅的呢?
日据时期,鲁迅作品传入台湾,成为重要的启蒙读物
1923年,《台湾民报》发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首次将鲁迅及其作品介绍到了台湾。随后一些本土作家开始阅读、模仿鲁迅,如有人回忆的那样,“民国十二、三年前后,本省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宰割下,也曾经掀起一次‘启蒙运动’的巨浪。而对此次运动,直接地、间接地影响最大的,就是鲁迅先生”。1936年,鲁迅去世时,《台湾新文学》杂志也推出“鲁迅纪念号”,刊文悼念。此外,通过大陆、日本作家,台湾文坛也渐渐认识了作为“战士”的“左翼鲁迅”。①
日本投降后,台湾一度出现“鲁迅风潮”。1945年10月,光复庆典当天出刊的《前锋》杂志上即发有一篇《学习鲁迅先生》;1946年是鲁迅去世十周年,台湾主要报刊都发表了纪念文章,如称赞鲁迅“针对恶势力”“敢骂又敢打”等。但1947年“228事件”后,随着台湾左翼力量衰落,鲁迅出现在报端的次数急剧下降。
1949年后,鲁迅作品在台湾被禁,自教科书中撤出;至90年代,始重返教科书
1、1949年后的二十年,鲁迅在台湾被指为“文妖”“暴君”,作品只能在暗中流传
1949年5月,大陆战局已定,台湾宣布戒严,并颁布《台湾省戒严期间新闻杂志图书管理办法》,追随或倾向中共的作家所写的作品都被列为“反动书籍”,鲁迅、巴金、茅盾、沈从文、曹禺、田汉等人的书因此被查禁②。此后台湾公开论及鲁迅的文章,无不“反鲁”,如1950年9-10月,《台湾新生报》发表《鲁迅是千古罪人》等19篇批判鲁迅的文章;终生“反鲁”的苏雪林,更称鲁迅是“文妖”“暴君”,指其“领袖欲旺盛”“左倾后完全生活于永远不断肉麻可呕的谄谀当中”,至于鲁迅“十几个杂感集,没有一篇不骂人,没有一篇不暴露他自己的劣根性、丑嘴脸”③。台湾教科书中原有的鲁迅作品,全部被撤下。
在此种氛围下,台湾青年只能偷偷阅读早年刊行及后来翻印的鲁迅旧书。有“台湾鲁迅”之称的陈映真回忆,他初中时发现父亲“不忍为避祸烧毁的、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后,就开始仔细阅读,并借鉴到自己的创作中;作家刘大任也说,“台大第一宿舍一位读法律的本省籍同学,有天神秘兮兮地把一本故意用洋杂志封面做了封套的《鲁迅选集》塞在我枕头底下:‘明天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去读’”。1968年,陈映真因“阅读毛泽东、鲁迅的著作”“为共产主义宣传”,被判刑10年。
图注:陈映真被称为“台湾的鲁迅”,他书桌上就摆着一尊鲁迅像
2、70年代保钓运动中,留美学生大量征引鲁迅名言,扩大了其作品在岛内的影响
70年代,因美国单方面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移交日本,台湾学生掀起“保钓运动”。当时台湾留美学生创办的《大风杂志》《密歇根月报》等刊物大量引用鲁迅名言,抨击国民党当局屈从于美国政策;对于知识分子的责任,也有保钓青年援引鲁迅的话说,要“做一个觉醒的中国人,就该挑起因袭的重担,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④
留美学生对鲁迅的引用,扩大了鲁迅在台湾岛内的影响。作家郑鸿生回忆,当年在台湾读到刘大任等“在这些保钓刊物,例如《战报》上面还大量引用鲁迅的批判文章,又如‘打落水狗精神’,批判某个‘国府’驻美官员。对于当年只读过《阿Q正传》,只知道鲁迅悲天悯人那一面的我们,很惊喜地又发现了他战斗气概的这一面”。当时郑鸿生秘密阅读的还有《矛盾论》《实践论》《毛主席语录》等。⑤
3、80年代,以鲁迅长孙周令飞赴台为契机,台湾掀起一股阅读鲁迅的热潮
进入80年代,台湾岛内政治气氛日渐宽松,有关鲁迅的讨论已经能在岛内公开发表,多家媒体在1981年都对鲁迅诞辰100周年做了报道。这一时期对鲁迅作品在台湾传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鲁迅长孙周令飞“叛逃”事件。周令飞在日本留学期间,同台湾女子张纯华相恋,随即于1982年赴台。他的到来,使台湾人一度燃起对鲁迅的极大兴趣,出版商不失时机地翻印了《阿Q正传》《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且介亭杂文》等鲁迅代表作,甚至有人不顾禁令,从大陆进口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全集》,由原价人民币56元,卖到新台币2万元,创造了当时台湾地区单个作家作品集的售价纪录。⑥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所有有关禁书的法令宣告废除,鲁迅作品出版再无阻碍,一下有三个版本的《鲁迅全集》出现在台湾市场上。一位台湾年轻人上过钱理群在新竹清华大学开设的“鲁迅作品选读”课后,说道:“我出生于1989年”“时间倒退两年,来到1987年,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宣布解除戒严,几十年来的白色恐怖时期,终于在此告一段落。从这个时候开始,台湾的知识分子终于可以不必偷偷摸摸地传阅、讨论鲁迅,或是马列思想,而要担心被秘密员警抓去关”。
图注:周令飞和张纯华在台湾结婚
4、90年代后,鲁迅作品被选入部分台湾教科书,但对多数人来说,鲁迅依旧陌生
90年代至今,两岸开启了有关鲁迅的学术交流活动。陈漱渝是最早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的鲁迅研究专家之一,他1989年在台湾出版了自己编纂的《鲁迅语录》,1991年又出了《青少年鲁迅读本》,对于鲁迅作品在台湾的普及,起到很大作用。陈漱渝还针对台湾对鲁迅的一些偏见,如“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都采取了粗暴的否定态度”“鲁迅的杂文都是骂人的文章,算不上是文学”等观点,发表反驳演讲,刊登在“中研院”文哲所的《中国文哲研究》上。陈漱渝后来回忆说,“虽然我的讲话直接点了台湾‘中研院’院士费景汉先生的大名,但他们并不避讳,依然原文照登,令我十分感动”⑦。
1999年,台湾不再使用统一高中教科书,允许民间出版社编撰教材。在这些教材中,很多选用了鲁迅的《孔乙己》或《风筝》作为课文。2009年,北大教授钱理群在新竹清华大学开设“鲁迅作品选读”课,从他留给学生的期末作业《我之鲁迅观》看,台湾年轻人对阅读鲁迅还是有相当兴趣的,如有的学生写道,“鲁迅的文字就好像保有一些能量,然后再某些时刻就突然喷发出来,敲打着你的心灵”;“这正是鲁迅在台湾社会所能扮演的角色:鼓励知识分子勇于进行批判,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去批评社会上众多不能忍受的乱象,去批评政府狗屁倒灶的决策行为”⑧,等等。
虽进入中学教科书,但台湾大学生知晓鲁迅者仍不多
总体上,由于不是台湾所有中学教科书中都有鲁迅的文章,导致很多大学生对鲁迅依旧非常陌生。新竹清华大学教授黄琪椿也开了“鲁迅选读”,作为通识课程之一。他回忆2010年第一次开课时,“询问修课同学有多少人听过鲁迅,在场约四十名学生,举手的大约只有一半左右”。黄琪椿还询问选课的学生“读过哪些鲁迅的作品?用意在于了解学生对鲁迅的了解程度。少数学生能明确说出《孔乙己》《风筝》或者《阿Q正传》等篇名;大部分的学生仅能模糊地说出故事片段”。而学生不喜欢鲁迅文章的原因,多为“鲁迅的作品太黑暗太痛苦了,所以不喜欢”⑨。
痖弦:鲁迅“在彼岸被尊为神,在此岸却被贬为鬼”,欲还原为人,有大量的历史渣滓要清理
综上,鲁迅作品在台湾成为禁书后,主要是以陈映真、刘大任等为代表的一批左翼青年秘密阅读,后来他们中一些人在海外参与保钓运动,于文章中引用鲁迅,传回台湾后,扩大了鲁迅作品的影响。80年代以降,由于禁忌的解除,鲁迅作品不再仅流传于台湾左翼圈子,而成为一种大众读物。
鲁迅等30年代新文学作家的长期被禁,导致了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不健全,一方面普通人只能从教科书中知道1949年前去世的徐志摩、朱自清,无法了解“五四”时期的其他重要作家;另一方面,文坛也无法承继“五四”新文学传统,只能通过翻译西方作品,寻求新的思想、创作源泉。
今天回看历史,让人想起台湾诗人痖弦说过的一段话,他说,“半世纪以来,鲁迅在海峡两岸所受到的‘待遇’千差万别,他在彼岸被尊为神,在此岸却被贬为鬼,如果要把我们的大师还原为人,恐怕有一大堆的历史积累需要清理。事实上,过分地颂扬与贬低,对当事人来说都是一种亵渎。而无论是解构或重构,都应该突破定说,撤除偏见,以不同的思维,把‘为了忘却的记忆‘重新定位’。”⑩今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去世80周年,是时候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了。
图注:现在日本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
注释
①徐纪阳、朱双一:《鲁迅台湾接受史论纲》,《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②曾健民:《谈“鲁迅在台湾”——以1946年两岸共同的鲁迅热潮为中心》,《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10年3月;③袁良骏:《关于苏雪林攻击鲁迅的一些材料》,《鲁迅研究动态》1983年第7期;④徐纪阳:《台湾“戒严”期的鲁迅接受潜流》,《上海鲁迅研究 二零一三年 夏》,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⑤郑鸿生:《青春之歌》,三联书店2013年,第173—175页;⑥古远清:《周令飞飞台引发的冲击波》,《钟山风雨》2009年第5期;⑦陈漱渝:《我在台湾宣传鲁迅》。《上海鲁迅研究》2013年第2期;⑧钱理群:《部分台湾青年对鲁迅的接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10年3月;⑨黄琪椿:《当鲁迅不再是禁忌——在台湾教授鲁迅的经验与困难》,《教材中的鲁迅》,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26—435页;⑩痖弦:《记哈客诗想》,洪范书店2010年,第45页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