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28 16:11 | 来源:大众网 2014-09-11 19:20:00 | 查看:1172次
作者:卢志强 冯志强
关键词: 滨州;修路;滨北;历史;马路
[提要]“父亲为保卫祖国与日寇奋勇战斗牺牲,我尽管不能像父亲一样为国戍边,但我做好身边的点滴小事,为方便群众出行尽一份力,看到群众出行方便了,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张木匠村76岁的张秀峰老人高兴地说。
张秀峰老人正在填埋路边的坑洼处
大众网滨州9月11日讯(记者 卢志强 通讯员 冯志强)“父亲为保卫祖国与日寇奋勇战斗牺牲,我尽管不能像父亲一样为国戍边,但我做好身边的点滴小事,为方便群众出行尽一份力,看到群众出行方便了,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张木匠村76岁的张秀峰老人高兴地说。
9月10日,一辆普通的脚蹬三轮车、一把铁锨,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张木匠村通往皂户赵村的马路旁,一位老人正在垫公路施工时留下的坑。“三秋生产就要开始了,我把路边的坑洼处填平,这样收割和运送庄稼的车辆进出就方便了。”老人叫张秀峰,36年来,他脚蹬三轮车、自行车,义务修补着乡间的土路,从30岁的小伙子一直到现在的白发老人。
走在张木匠村的乡间土路上,虽然路面大都为土质,却未见明显的坑洼,低洼处都被填平了,显得平整而结实。“这要归功于张秀峰的付出,从36年前到现在,他一直在义务修路。”张木匠村党支部书记冯建华对记者说。
张秀峰今年76岁,和80岁的老伴一起生活。两个女儿早已出嫁,为节省种地的时间,今年只种了2.6亩棉花。“我和老伴家境不好,幸亏国家给办了低保,我本不想种地了,但地让不出去,100块钱一亩都没有种的,只能自己种着。”张秀峰身体依然硬朗,看上去比同龄人还要精神很多。黝黑的皮肤、满手的老茧诉说着他一生的付出。说到修路,他认为自己做的只是件小事。
“村内、田野里的道路90%都是土路,由于车辆辗轧,经常变得坑坑洼洼,一遇雨雪天气,路面泥搅水,简直无法通行。”张秀峰回忆说。“能不能想法让路况好一点儿呢?”张秀峰骑着一辆自行车,后来买了一辆三轮车,带上铁锨,开始义务修路,一晃36年过去了。
36年来,张秀峰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无论严寒酷暑。他都会骑上车子带着工具,在村内村外巡逻,发现路面不平,就下车修,往往一干就是两个小时。每当临近傍晚,还要加晚班接着干。“去年雨水太大,地里出现涝灾,许多群众在生产路上掘开水沟放水。当晚雨停了,我也睡不着了,考虑到明天一定有许多群众去地里干活,这么多的排水沟太难走了。于是,我早晨2点就起床去垫沟,一直干到5点才把12个排水沟垫完。垫垫好,省下绕远路,我方便,大家也方便!”张秀锋说。
记者看到,他所修的土路很有特点,都是中间高、两边低。“这样雨雪天路面就不会存水。”36年来,他每天就像个巡路工,看见路面上有坑就去填平夯实,光用坏的铁锨就有12把。
“他修路这么多年,从来没跟村里要过一分钱,都是自掏腰包。”村民们说。36年来,在村庄周边的乡间路上,经常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老人多年如一日坚持修路,个别不理解的人说他太傻了。“其实也没啥,就是让过路的人减少麻烦,让大家走得舒服。张秀峰这样说。
谈起以后的打算,张秀峰信心十足,“虽然我今年已经76岁了,但身体硬朗,修路的活我要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