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9 09:16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6-08-29 06版 | 查看:1247次
新华社记者杨思琪
身高1米80、体重80公斤,肌肉线条分明,皮肤黝黑泛光,眼神中透着鹰一般的机警——在哈尔滨市斯大林公园附近散步,你常常能看见郑志强矫健的身影。
今年47岁的郑志强是哈尔滨铁路局供电段的一名值班员,随着一张他救人上岸后用毛巾擦干身体的照片在网上流传,他作为“义务救生员”35年勇救11人的战绩吸引了很多网民“为英雄点赞”,还有人称他为“水神菩萨”。
时刻做好救人准备
每年夏天,紧邻着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的松花江斯大林公园段都是最热闹的地段。不少游客来江边游泳戏水,险情时常发生,这让老郑特意选此地“驻扎”。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多年在江边待命的他有个“职业病”,就是除了到单位上班,从来不带手机。“一旦有情况,贵重的手表、手机都来不及存放,怕耽误救人。”郑志强时刻准备着“轻装上岗”。
35年来,11次救人,就是11桩历险。回忆起第一次救人的场景,他语气里的平静,让人觉得“救人”就是他的本分和天职。
1981年3月,初春的冰城依然严寒。12岁的郑志强和4个同学到哈铁水电段正阳河泵站附近玩耍。随着“咔咔”几声巨响,在冰面断裂的瞬间,同学吴海涛掉进了离岸边十多米的冰窟窿里。
小伙伴们一时惊慌失措,大眼瞪小眼。唯独郑志强立刻趴在冰面上,牢牢抓住同学的手,使尽浑身的劲儿把他往上拽,冰水和寒气很快浸透了他的全身。
“其实那时冰面下的水流非常急,如果同学被冲走,我也会掉下去,尤其到后来我没什么力气了,真的挺危险的!”尽管说起来有点后怕,但就是凭着那股“一个也不能少”的“傻气”,他开始了“江上救人之旅”。
除了意外落水的、游泳遇险的,老郑还救过殉情轻生的。2015年6月,一个姑娘和男朋友分手之后想不开来跳江。老郑把她救上岸后耐心劝说:“别钻牛角尖,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想通了的姑娘不禁哭了起来。望着把自己从死亡线拉回来的老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老郑救人,救了人生命,也救了人的心。”老郑多年的好友杨成轶说。
再多心酸苦难依然坚守
和泳池不同,风大、水凉、障碍物多,是在江里游泳面临的巨大挑战。“大桥底下堆积着很多钢筋、铁架、碎石,桥墩下也容易形成江水回流。一旦被卷进江里的水泥管,就会丧命。遇到水温很低时,小腿容易抽筋,只能咬着牙忍忍、撑撑。”老郑说。
江水情况的复杂让老郑的妻子一直放心不下,她经常为安全问题和老郑“谈话”。可“倔”老郑一直由着自己的性子。
网友“什么名都重”很好奇:“救人这事,光胆大是不行的,还得有经验和技巧,即使再会游泳的人也不一定像他一样,老郑是怎么做到的?”
郑志强告诉记者:“双脚直立着地,双手往上托水”是他多年来摸索出来的游法。“虽然比蛙泳速度慢,但可以保证安全,更方便救人,也能让家里人少些担心。”
指着江面上耀眼的反光处,老郑告诉记者,那底下是个深沟。在水里“摸爬滚打”这些年,哪里水急、哪里水深、哪里藏着旋涡、哪里容易打浪,老郑都像对自家物件一样了如指掌。
技能可以提高,家人的担心可以化解,最让老郑感到不是滋味的是来自被救人的误解和埋怨。
一次,一个年轻男子为了给女朋友到江底摸蛤蜊,不顾老郑劝说贸然下水。本不会游泳的他在距离岸边十余米处遇险。在被老郑救上岸后更是不满老郑“在水里抓他、打他”。
“因为水里有旋涡,在救助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拖拽,有时花大力气才能拖动。不过这也提醒我,怎样救才是更科学地救。”老郑说。
“救人只是举手之劳”
“家里叔叔和父亲水性都好,从六七岁开始,叔叔就把自行车胎绑在我身上,把我放在江里学。”话音未落,游泳“世家”出身的老郑就麻溜儿地在水里扎了个猛子。
除了“好基因”,老郑还有“好家教”。早在10岁那年,郑志强就亲眼看见了父亲跳到江里救落水的孩子,那幅湿漉漉的画面他一直记在心里,父亲多年的言传身教对他一直是种激励。
从18岁到22岁,4年的军旅生活让他“吃苦受累都不怕”。在军队入党的他,更明白了一名党员的奉献与担当。
老郑救过的落水者里,有人要重金感谢,他不要;有人有抱怨,他仍不动摇。“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救落水的人也只是举手之劳。”朴实的老郑谦虚地说。
其实,老郑不仅挽回了被救者的性命,更把友爱互助的精神传递给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老郑的带动下,他周围“游泳圈”的朋友也开始参与救人行动了。老朋友杨成轶、江边的张叔、卖蛤蜊的山东小哥儿,都开玩笑地表示“要一起推动义务救人常态化”。据新华社哈尔滨8月28日电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