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7 20:07 | 来源:中青在线 2016-09-13 18:55 | 查看:1315次
中青在线北京9月13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诸葛亚寒)记者今日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获悉,受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会同国内多所高校近百名专家,历时三年集中攻关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基本完成,目前以课题组名义对外发布并广泛听取意见。
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介绍说,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同时,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世界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在此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会同国内多所高校近百名专家,在总体设计、统筹谋划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政策研究、传统文化分析、现行课标分析、实证调查研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后,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林崇德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因此,课题组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社会责任、乐学善学、人文积淀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课题组认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课题组指出,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尽管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认为,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对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各个教育环节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的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要用核心素养引领和促进教学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学活动从片面讲授知识转向全面培育素养;要把核心素养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用核心素养指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实施,更好地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
申继亮表示,目前,根据立德树人工作总体部署,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已经率先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中得到落实,对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组也依据核心素养总体设计,初步凝练提出了学科素养,近期正在各地征求意见。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后,我们还将组织为义务教育课程进行修订,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全面落实核心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表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一起来关注。今天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后,课题组应该听取社会意见,根据社会各方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这个过程将永远是进行时。
据介绍,该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访谈了12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期间召开专家论证会60余次,征求意见会20余次。(教育科学部编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