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2 16:44 | 来源:客家新闻网-赣州晚报 2016-01-11 08:17 | 查看:1321次
记者余书福 文/图
王能灿在清扫村道。
每天,会昌县西江镇饼丘村石下新农村建设点,总有一名皮肤黝黑、头发花白的老人,手持扫帚拉着板车,义务在清扫村道。老人名叫王能灿,今年72岁,从1995年至今,21年来,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从未停歇过手中的扫帚。老人的善举感动了乡邻,他被推选为“会昌好人”。
1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饼丘村,王能灿正在清扫路面的树叶,得知记者是来采访时,王能灿连连摆手:“小事一桩,没什么可采访的。”
义务清扫:只为村貌更整洁
饼丘村与西江圩镇仅一河之隔,依山傍水,水泥路四通八达,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民房错落有致,给人第一印象是整洁干净,空气清新。
“我们村环境这么好,全靠王大爷天天打扫,要不然哪有这么干净。20多年来,他一直义务为村民搞清洁服务。”村民王长根说。
王能灿义务当村中保洁员,缘于1995年的一次赣州之行。当年8月,王能灿到赣州城区一朋友家作客,清早起来,看到居民们不约而同拿出扫帚在清扫巷道,扫完后大家还用水冲洗路面。他回家后,看到村里垃圾成堆,遍地是畜禽的粪便,王能灿决定从自己开始做起,带动其他村民共同爱护环境。起初,王能灿只是把自家门前屋后、进出道路打扫干净,渐渐地,清扫范围越来越大,最后整个石下组都成了他的保洁领地。
王能灿原以为自己的言行能感召乡邻,谁料村民不但不领情,还嘲讽他是傻子,多管闲事,甚至有人说他“想捞村干部当”。面对他人的非议和不解,王能灿没有理会,他坚信只要没有私心,总有一天会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农村不像城市有环卫工人,我当初的想法就是希望村里的环境干净点,不要邋里邋遢,自己出点力气没什么。”王能灿坦言。
不舍吃穿:购买工具很阔绰
每天清晨,当村民们还沉浸在梦乡中时,王能灿已带着他的保洁工具开始工作了,干到上午8时收工回家吃早餐,下午4时许再出门清扫一次,直到天黑回家。21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饼丘村正是有王能灿的坚持保洁,村容村貌一直都很干净。2009年,会昌县新农村建设点定在了王能灿的家门口。听到帮扶工作队的到来,热心的王能灿浑身是劲,工作队没有办公场所,他主动腾出自己的新房;有农户不肯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空心房,他上户做思想动员;修建休闲场地土地不够用,他主动让出土地搞规划设计。后来的整修房屋、改水改厕、硬化道路、种植花草,凡是用得着他的地方,都能看到王能灿的身影。
而今,饼丘村的通组道路都浇筑了水泥,相比以往,路面的清扫工作轻松了许多,但王能灿的保洁地盘也随之扩大,与石下组相邻的永星、排脑、泥车三个小组的保洁工作,都被他“包揽”了。现在,王能灿不再是简单地拿着扫帚清扫村道路面,而是全方位管理:道路水沟堵塞了,他会去疏通;路边树枝挡道了,他会去修剪;路面坑洼积水了,他会去补平。如此一来,工作量未减反增。
没有报酬,还得自己掏钱买扫帚。近几年来,扫帚大多是王能灿自制的,他用棕叶、竹枝自己捆扎好,不仅用着方便,还减少了经济负担。王能灿有钱却不舍得吃穿,但在购买保洁工具方面却很大方。2014年春节,三个儿子合计给了他1000多元的红包,让王能灿上街去购买衣服、鞋帽,谁料王能灿一件衣物没买,反倒买回一大把保洁工具。
在老人简单而又干净的院落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十把大小不一的扫帚头,有些用铁丝绑了又绑,这些成为了王能灿21年如一日清扫村路的最好见证。
环境优美:吸引居民来散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过七旬的王能灿干起活来,显然不及早年那般利索,但让他感到高兴的是,村民们不仅消除了对他的偏见和不解,环保观念大有改变。现在,村民们不再乱扔垃圾,每天大多村民还会自觉将垃圾分类用袋子装好,定点摆放在路边或门前屋后,以便王能灿清运。逢寒暑假时,王能灿的孙子、孙女回到家中,他们都会主动协助一起清扫,让王能灿感到特别欣慰。
如今,饼丘村里环境好了,空气清新了,吸引了众多村民及西江圩镇的居民前来散步、游玩。
“这几年,村里种了花栽了树,环境越来越美,看着都高兴,我每天清扫垃圾,还能锻炼身体,一举两得。只要身体吃得消,我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王能灿朴实的话语,令人感动。
饼丘村党支部书记王久鹏告诉记者,在王能灿老人的影响下,现在村民乱倒脏水、乱倒垃圾的少了,许多村民外出,看到路面有垃圾还会主动拾起,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