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更要写好汉字

发布时间:2016-09-15 21:35 | 来源:光明日报 2016-09-06 13版 | 查看:504次

  褚丽娟

  开学季到来,人教版教材改版,初一年级增加田字格规范书写,成为媒体近日关注的焦点。此前,中学阶段课本里“读读写写”的部分取消了田字格,此次新版教材又把田字格增加进来,不仅说明现在越来越重视学生书写的规范性,也透露出教材编写者更加重视汉字书写在学生心智培养中的作用。

  近些年,人们“提笔忘字”的情形越发常见,主要是由于通信工具的改变使得书写机会大大减少。教材增加更多书写教育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对社会书写焦虑的一种回应。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经过3000多年的演进,今天日常生活中只要4000多字就已经够用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绵不绝、生机不断,具备“简易”和“稳定”两个特性的汉字是很重要的支撑。

  汉字书写也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能够传递思想的温度。在文学研究中,作家手稿一直是备受珍视的文献。翻看手稿,接触到作者个性化的书写,阅读者与作家之间的距离就很容易拉近。今天,身处数字世界的人们只要敲击键盘,就能实现书写,享受到了巨大的便利。可是,书写者的个性特征不见了,字里行间流淌的生命气息也不容易感受到了。也许可以说,书写的衰退会造成对文化的距离感。

  鉴于汉字的历史意义和文化魅力,我们有必要把书写能力强化起来,这一点全社会已经形成共识,好几档以汉字书写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就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视率。笔者以为,其实汉字教育还可以更深入些,摆脱简单的工具性认知,还原汉字的艺术性面貌。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观察别人舞剑,很受启发,草书水平大为长进。书法与舞剑因何产生关联?关键在于两者共通的艺术气质。因此,强化汉字教育并非指增加填鸭式的灌输,而应着重开掘其艺术性与文化特质。几年前,一些小学教材加入了少量的甲骨文,让孩子们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认识字体的造型之美与汉字产生之初的象形特色;此次人教版初一教材增加田字格,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书写开始了解民族文化的深层脉络,这些做法值得肯定。

  古人敬字惜纸,写有汉字的纸条都不可随意丢弃毁坏。今天的我们,从启蒙教育开始培养对汉字的亲近,让学生对书写充满温情,就是在触摸、把握民族文化的脉络。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