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25 15:03 |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4-09-04 f02版 | 查看:1086次
蓬安七旬退休教师段景芳,退休后用爱为留守儿童“筑巢”
段景芳在家中辅导孩子们。
段景芳在教孩子们唱歌。
22年的不懈坚持、40余平米的两居室、上世纪50年代的旧家具……这些数字都在为我们无声地讲述着一位古稀老人用爱为留守儿童“筑巢”的故事,这位老人就是南充市蓬安县福德小学退休老教师——段景芳。20年来,他不收分文办补习班,义务辅导450人次,用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无偿资助过留守儿童28人,现已资助8万多元,用满腔的爱为留守儿童筑起温暖的“家”。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小“家”,感受那份温馨。再苦也不误孩子 说服老伴帮助“候鸟”
今年75岁的段景芳,1992年,他从福德镇团堡山村联小校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本该颐享天年,去过平静的退休生活。
但他闲来无事在操场里“瞎转悠”时,他发现每天放学后,许多孩子就像一群孤单失群的小鸟,大一点的孩子在操场上追逐打闹,小一点的孩子显得无所事事。那一幕,让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终于萌发出一个念头:帮助管理这些孩子,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念头一起,就再也无法遏制。“将自己的房间当教室。”这个想法一出,段景芳便遭到老伴的激烈反对:“我看你是累死不讨好。别人巴不得退休好好休息,你是没事找事。再说我们家就只有40平方,哪里腾得出来。”“再艰苦也不能耽误了孩子们,”接下来几天,段景芳开始给老伴做思想工作,说到自己小时候因为没有好的环境读书吃了亏,老伴才明白了段景芳的苦心。
夫妻齐上阵 身体虽累但心里欣慰
助学伊始,段景芳将自己的一间10平方米卧室腾出作为“辅导室”,小屋内仅有一张床铺,一个陈旧的桌子当课桌,一台用了几十年的吊扇,一只10瓦的白炽灯泡,一排书架……简陋的小房间却成为了十余名孩子的“安乐窝”,天性好动的孩子们喜欢打跳,有点小矛盾更喜欢“告状”,由于孩子多,很多时候还是段景芳老伴给孩子们当“法官”,看着老伴每天披星戴月地操劳,还要解决孩子们频频发生的日常矛盾、为孩子们做饭,段景芳还是有些心疼,只能尽可能地在家多帮老伴做些家务。
“我教了一辈子书,脑子里装的全是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笑脸,我舍不得离开他们,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更需要关爱、呵护。虽然自己苦点、累点,但看着他们健康成长,我才感到欣慰。”
育人需德才兼备 品行与文化同样重要
“一些留守学生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差,即使外出打工,也只能是廉价劳动力。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更是堪忧。”段景芳时常为孩子们暗自担忧。几十年的教育工作经历让他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端正的品行和优异的文化成绩对于学生同样重要。
为此,段景芳将平日节省下来的钱忙着订报刊、购图书、买电子琴、添置文体器材,布置室内室外的环境,把“留守儿童之家”建成了温馨之家。随着留守儿童的入学升学,其家长外出务工的地方也是不断变动的,段景芳重新对每名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父母外出打工地址、联系方式等,一一核实登记造册,方便管理。
镇上的网吧招揽未成年人,段景芳一遇到学生上网就劝阻,并耐心对网吧老板讲政策,说道理,劝他们守法经营别赚昧心钱。最终有3个网吧老板不得不改行搬家走人,剩下的两家也不得不守法经营。
记者离开时,学校收发室来了一封信,是段景芳曾经资助过的学生写的。这名学生现就读于成都航天职业学校,信中写到:“段爷爷,您的崇高思想品质,代表了一个善良和纯真的父母般的心。您不仅给了我资助,还教我知识,教我做人。您的榜样将激励着我一生。”
王尹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许雯 摄影报道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