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23 21:33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6-03-21 | 查看:3199次
蒋国珍拿着他仅剩1.36元的工资存折(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温美良摄
新华社南昌新媒体专电(记者温美良、余刚)曾经,他痴心助学,无怨无悔;如今,他风烛残年,无儿无女;然,爱人者人恒爱之!
新年刚过,在江西省新余市罗坊镇,“37年捐资助学老教师”蒋国珍突然病倒,生活无法自理。一场让蒋老“老有所依”的爱心救援由此展开。
37年捐资助学矢志不渝
2月29日,午后。和煦的阳光洒落在罗坊镇敬老院,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着聊天、打盹。
在敬老院院长陈文芬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蒋国珍老人,他安详地坐在床上,脸色有些苍白。看见记者,他微微一笑。
蒋国珍是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蒋家村人,1930年出生。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江西新干、南昌等地政府机关工作。1953年,他被组织派到江西铜鼓县三都小学代教。
由于种种原因,蒋国珍终生未婚,无儿无女。
1979年,蒋国珍把国家补发的9600元工资一次性捐出助学。此后,蒋国珍不仅捐了自己几乎全部的工资,还四处开荒种植红薯、黄豆、花生、芝麻等农产品,种地挣的钱也拿来资助贫困学生。
新余市邮政局职工敖辛伦清楚地记得,1988年自己考取大学时,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过度悲痛导致左眼失明,家里一贫如洗。就在他打算放弃求学的时候,蒋国珍写来一封信,让他在极度痛苦中见到了曙光。之后的4年,敖辛伦每个月都能按时收到蒋国珍寄来的钱。
37年来,蒋国珍累计捐款40余万元,资助、奖励学生达2万余人。然而,蒋国珍自己的生活却过得异常节俭,一条毛巾剪成两块使用,一个咸蛋分三餐下饭,穿破烂衣,点煤油灯,几百元就能过一年。
2010年,蒋国珍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众多媒体对蒋国珍先进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蒋国珍“苦行僧”般的节俭生活、慷慨的助学行为让人为之落泪。
“因为我家很穷,没钱读书,读了初中就没有再读了,所以我就要尽量让那些有才能的年轻人读书。”蒋国珍说。
生病仍不忘送上助学款
2009年以前,蒋国珍住在父辈留下的一间老房子里。当年,由于房子倒塌,当地政府安排他住进了下山桥小学一幢闲置的旧办公楼里,他从老房子搬来一张床、两个旧柜子、一张桌子。
蒋国珍的侄女蒋根英说,此前,老人的身体一直都不错,平时自己种些菜,时常还能步行五六里路去集市,平时蒋国珍还会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交流,鼓励他们努力读书。直到2015年下半年,他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胃口小了,也不怎么出来走动了。
蒋根英告诉记者,过年前,蒋国珍已经染有风寒,但他还是拖着病体搭车去罗坊镇取出工资卡和存折上各7000元,送去给坑背村的贫困大学生蒋成成,存折上仅剩1.36元。
今年大二的蒋成成从高中开始就成了蒋国珍资助的对象,由于家里有姐弟三人,家庭开支全靠父亲蒋九保一人的打工收入。在蒋国珍的资助下,蒋成成没有辍学,并最终考上大学。
在蒋国珍那本发黄的笔记本,记者看到,满满的都是资助学生的名字和金额:敖辛伦,1350元;皮秋根,3350元;廖小杰,4800元……这些名字和金额并不完全。
“叔叔可以说是村里工资收入最高的人,他现在每个月有6800元,但是他也是村里过得最苦的人,常年家里都是一锅红薯饭,每天生活费不到一块钱。”说起叔叔,蒋根英心疼得直掉泪。
蒋老病倒引发社会关爱
今年大年初八下午,蒋根英突然接到学校值班老师电话,说叔叔流了许多鼻血。“我当时吓掉了魂,看到叔叔躺在床上,流了很多鼻血,很难止住。”当天,蒋根英和丈夫就把蒋国珍送到罗坊镇中心卫生院。
蒋国珍生病了!得知消息后,许多乡邻自发上门看望蒋国珍。蒋成成也为此推迟返校时间,和母亲欧阳小林轮流照顾生病的蒋国珍。
得知病情后,新余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与罗坊镇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主动上门为蒋国珍检查身体。中心卫生院院长李小军告诉记者,从检查结果来看,蒋老师最大的健康隐患是:常年营养不良,骨瘦如柴,亟须补充营养。
“以前他生活能够自理,我们尊重他的选择。”罗坊镇副镇长陈文娟说,如今老人已不能自理,今后的日子可怎么办。无奈之下,大家想出一个爱心“骗局”。
2月19日,蒋国珍被“邀请”到罗坊镇敬老院“参观”“体验生活”。院长陈文芬试探性地问老人愿不愿意留下,蒋国珍当场就拒绝,并称“这不是我待的地方,在这里要交钱,我的钱要拿给孩子们。”
为了安抚“抠门”的蒋国珍,蒋根英当场拿出1300元钱交到陈文芬手上,并告诉蒋国珍已经帮他交了“伙食费”,在院里老人们一同劝说下,蒋国珍这才同意留下来。
陈文芬告诉记者,几天来,工作人员帮蒋老师擦澡、洗头、洗脸、洗脚,还给他买了新衣服,蒋老师手上无力,工作人员每餐都给他喂食。
由于蒋国珍贫血、长期营养不良,陈文芬还特地为他制定了营养搭配表。“能照顾他是我的幸运,他这种人实在太难得了。他曾经帮助过那么多人,现在是我们帮助他的时候了!”陈文芬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