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马奇远:35年演绎电影人苦乐人生

发布时间:2008-10-21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8-06 | 查看:2034次

  走进齐河电影公司马奇远的办公室,迎面看到墙上一幅写有“传播先进文化,重塑健康灵魂”的锦旗。一见面,58岁的老马就坦率地说:“放电影虽说很苦,但能为群众带来快乐,每次挂好了幕布,看着乡亲们津津有味地看电影,心里别提那个滋儿了!”公司经理宋卫东风趣地说:“他干了35年了,‘干并快乐着’是他的座右铭,仅2007年他自己就放映了200场。”

  马奇远1973年进入县里的乡镇电影放映队,35年来,他白天跑村,晚上放电影,全县1012个行政村转了2圈,所有的中小学跑了3遍。“这35年,要说受得苦,那个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老马吸了口烟,静静地说。

  那是1976年,当时电影公司正在轮放电影《刘三姐》,片子少啊,只能在这个村里放完,马上骑自行车把片子送到下一个村子,他们管这叫“跑片”。那天老马在祝阿镇,先在小周村放映,放完了接着把片子送到葛谢村,然后送到孟铺村。到孟铺村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3点了,老马赶紧敲开支书的门,支书张发义爬起来,敲着村中心的钟把村民喊起来看电影。“那个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就像沙漠一样,太需要滋润了。都凌晨3点了,支书一喊,全村人全起来看电影,现在连想都不敢想。”到片子放完后,天都蒙蒙亮了,马奇远洗把脸,饭都顾不上吃,又走上了去下个村的路。

  “睡觉晚这是家常便饭,就算睡也没睡过舒坦觉。”老马笑着聊起他在村里住宿的事。1982年,他到焦庙镇华集村放电影,村支书挺热情,晚上把他安排在一个新宅子里睡觉。结果,那个宅子主人早些年外出了,屋子里堆着一堆玉米槌儿,晚上老鼠成了精,不但爬到炕上把蚊帐给咬烂了,还爬到身上,疯似地跑,晚上谁敢睡啊?他也曾在户家的牛棚里住过,那是1996年的夏天,撑着蚊帐,也挡不住大个的蚊子,整个晚上闻着牛鼻孔里喷出来的热气。学校里、磨房里、鱼池边、大门洞子里,都曾经是老马的临时宿营地。

  在交谈中,老马从没有提起过自己的家人,通过打听,笔者知道他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现在都在济南打工,留下他和老伴在公司的家属院里生活。他说从接过电影那天起,就没有管过家里的事。

  “其实,放电影也并不全是苦事,那也有别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老马说起他放电影中的几次辉煌的事。2002年,山东省在晏城镇贾庄举办“千片电影进农村仪式”,那天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放映由马奇远主持,“那天我提前步量好距离,摆好放映机,到晚上8点,省里带来的幕布安置好后,1000多人乱乱腾腾地等着我放电影,我把按钮一按,全场顿时静了下来,那感觉真是太好了。”

  祝阿镇也有个贾庄,是个养鸡专业村,1983年,正赶上村里的鸡闹病,眼看着十几只十几只地死,村民那个急啊。正好马奇远带着一个关于养鸡的科教片去放,放完了,村民也知道怎么给鸡治病了。支书后来专门给马奇远写了感谢信。

  因为帮村民解难题,老马还被村里“扣押”过。胡官屯镇郑官村是个养小尾寒羊专业村。开始,村支书宋月升对放电影并不感兴趣,可老马了解到他村里搞养殖,就带着关于养殖的科教片去了他村,没想到在全村一放映,村支书乐了,正是他们需要的知识。老宋直接把马奇远连同放映机“扣”下了,每天好酒好菜伺候着,整整放映了5天才让出村。

  说着这些,老马那张饱含沧桑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老马把机器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每天都要擦上一遍。”宋卫东说。马奇远是公司的业务能手,1975年在济阳参加全省的技术比武,他获得了第一名;1978年他创作的幻灯片《玲玲》在德州地区获得了第二名。

  这位老“电影人” 接过来说:“我最高兴的还是现在身体好,还能放电影,能给群众带去点快乐。只要我能动一天,我就放一天电影。”

  笔者临走时,老马又开始装车了,他说他今天要去焦庙镇放电影。

(责任编辑:祁建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