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27 12:2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8-31 第367期 | 查看:1311次
八旬干部退休后回村"要官"再干20年 被誉"当代甘祖昌"
一位副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自1995年退休后,卷起铺盖和老伴一起回到山乡老家,挽起裤脚当起了农民。二十年来,他扎根农村一线,竭尽所能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把村里的百年祠堂改建成乡村文化大院;扶持青年农民创业兴业;在孩子们心里埋下文化的种子;热心调解,和风细雨化解邻里矛盾;修一条村路让党员群众心连心……这位“副县级编外村官”,就是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政协原副主席肖而乾。2015年6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
1995年,当肖而乾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政协原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下来时,所有人都以为他会留在县城含饴弄孙、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然而,这位副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却卷起铺盖和老伴儿一起回到了山乡老家,挽起裤脚当起了农民。他还向村里“伸手要官”,成为一名“副县级编外村官”,开始了新一轮为人民服务的征途。今年已经82岁的肖而乾扎根农村一线,竭尽所能协助村“两委”,20年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被十里八乡誉为“当代甘祖昌”。
被评为先进集体,全村老少俱开颜。图片来源:萍乡文明网
1.副县级退休干部回山乡 “伸手要官”改建文化大院
涣山村是芦溪县上埠镇的一个小村庄。1995年,“在县里当大官”的肖而乾带着老伴回老家定居的消息让乡亲们大吃一惊:这老倌不在城里享清福,回来作甚?
肖而乾自己却很淡定。出生于1933年的他,1950年参加工作。退休之际,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立足新起点,晚情献乡亲。从县城搬回村后,肖而乾向村“两委”“伸手要官”,担任起了村老协主席、关工组副组长。
涣山村有一座百年肖氏祠堂,原先破败不堪,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曾任过芦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肖而乾以一位文化人的眼光判断,“这个祠堂就这么荒着,真是可惜,应该可以把它改造成一座乡村文化大院。”
2001年夏天,肖而乾找到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开了个会,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但是真的做起来就不容易了,特别是祠堂门口一个杂草丛生的大土垛,酷暑天,肖而乾带着几个老人开始清理祠堂。每天早上7点多出门,中午回家吃个饭,顾不上休息回来接着干,一直到下午5、6点,有时更晚。
在肖而乾的倡议下,村里先是成立了祠堂管理委员会,后经集体决策和他本人带头,多方筹措资金将这个老祠堂加以修缮。肖而乾做这些就像小鸟筑巢一样:没钱做,退休工资拿来用,从一点一滴来办,一些设施、门球等等老年协会的书籍,人家不要的肖而乾要。村级文化大院先后开设了图书室、阅览室、球类室、棋类室、排练房、录像放映室等,挂起了涣山村“青少年社会教育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老年活动中心”、“义务调解站”、“留守儿童之家”、“农家书屋”等9块牌子。
肖老与涣山村老年人开展文艺活动。图片来源:萍乡文明网
2002年8月,白墙灰瓦的古宅重新敞开大门,乡民们曾经“带带崽、串串门、打打牌”的单调生活彻底改变,全村300多位老人,有200多名老人经常参与中心活动。活动主要围绕健康、快乐、长寿的主题开展,肖而乾会组织他们做健身操、打门球、唱歌、打腰鼓、练书法、跳秧歌舞、打太极拳等,他还专门请来教练,村里的门球队、秧歌队多次在县里获得第一名。为了使老年人活得更好,肖而乾还经常邀请县中西医骨干来村举办养生讲座和义诊体检,累计服务村里老人2000多人次。
如今,这个文化大院成了全村人的乐园。
2.扶持青年农民创业 为“穷村”修路挥汗如雨
文化大院的建设,让村里的老年人大受其益,肖而乾也想出办法使村里的年轻人喜欢上这个老祠堂。
肖而乾发现,村里的年轻人想干事,却不知怎么干,缺乏致富本领,于是,在肖而乾的邀请下,县科技局、农业局的科技人员和专家经常来到大院里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授课。他们不但把种养技术等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而且还带来科技致富书籍资料和科技种养光盘,每上一堂课,这些资料和光盘都被年轻人一抢而光。
不仅如此,肖而乾还主动扶持青年农民创业兴业。村民欧阳宽雪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回到涣山村创办养猪场。在创业之初,肖而乾带着他到县里四处跑,帮他解决了资金上的困难。如今,欧阳宽雪的养猪场已经走上正轨,带动周边10余户青年农民发展养猪业,成为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先进典型。
肖老向种植户发放种养技术光盘及相关资料。图片来源:萍乡文明网
肖老组织村民开展慰问老年人活动。图片来源:萍乡文明网
涣山村地理位置较偏,以前村民去一趟镇上,少说也得走上半小时。肖而乾感到,要发展经济,修路是当务之急。2002年,他找到村干部商议此事,村干部却大都没什么信心:一则涣山村是有名的“穷村”,根本拿不出修路的钱。二则要修路就必须拓宽路基,要占村民的地,涉及农户100多户。这个工作谁去做?
肖而乾站了出来。他挨家挨户摆事实、讲道理,一次做不通,再去。个别不理解的村民难免言辞过激,肖而乾受了委屈从不抱怨。一连几个月,70岁的老人就这样奔波在田间土路上,直到得到所有人理解支持。肖而乾说,我这个人只能办这些小事,办了一点,承认了一点,就是好事,没有在这里浪费时间。
修路的钱,肖而乾发动村民自筹了一部分,不够的,他就带着村干部向各部门争取,向县里的企业募集。直到今天,只要想起肖而乾当时腋下夹把伞,瘦小的身影风里来雨里去的样子,涣山村支部书记赖基华就鼻子发酸。
2003年工程启动,肖而乾一马当先带着村干部和老党员,每天都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村民看在眼里,都纷纷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两公里的路完全由村民义务投工投劳。路修完了,村里党员和群众的心连得更紧了。
3.办家长学校建义务调解站 他奔东家走西家
对于村里的孩子们,肖而乾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每个学年,他都会到涣山小学摸底,联系对孤儿、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村里留守儿童多,肖而乾专门在村文化大院办了家长学校,为那些在家照顾孙辈的爷爷奶奶们上“隔代教育课”。他还联系了村里的几位老人组成“义务宣讲队”,经常到学校作报告,引导孩子们勤奋学习、健康成长。
近年来,涣山村学风浓厚,从村里走出的研究生就有10位。涣山小学校长罗会永说:“肖老是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每年为孩子们至少办4场讲座。孩子们爱听爷爷讲课,总是下课了还围着爷爷不肯走。”
肖老向孩子们发放课外书籍。图片来源:萍乡文明网
肖而乾德高望重,是村里最有说服力的调解员。义务调解站刚成立时,他就自告奋勇地担任了义务站长。他经常奔东家走西家,深入田间地头,苦口婆心地调解各种大小矛盾,村民们十分信赖和尊敬这位“大爷站长”,有什么大事、喜事、难事都会上门找他商量,听听他的意见,或者请他拿个主意。
2003年涣山村一家私营企业扩建,有村民认为企业建在涣山这块土地上,就想强行承包工程,肖而乾知道后,一方面耐心细致地教育村民,要支持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与该企业进行洽谈,希望企业多安排就业,从而及时化解了一桩可能发生的恶性事件。在涣山村,谁家遇到困难,肖而乾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2013年村民在丰城发生矿难事故,肖而乾赶赴当地帮助调解,为了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他在严寒的冬天里一天一夜都没合眼。肖老还特别关注失足青年和失独家庭等困难群体,带头组织“五老”人员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逐一上门上户做好帮教工作。
4.两袖清风为民再服务20载 被誉“当代甘祖昌”
就这样,从1995年至今,肖而乾在涣山村度过了近20年、7000余个平淡而充实的日子。村里要建桥、搞绿化,他积极出钱出力。村民家中有困难,他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肖而乾为社会公益事业和救灾助困累计捐款超过10万元。
而他自己却始终过着两袖清风的生活,一个旧杯子、一根旧皮带跟了他几十年。这些年,村里人都住上了新楼房,只有他和老伴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建的老屋,连粉刷都没做,只有几件基本的家具,是村里最简陋的房子。农民将军甘祖昌是肖而乾心目中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也是肖而乾一直学习的榜样。
肖而乾与涣山村老年人开展文艺活动。图片来源:萍乡文明网
在涣山村很多干部群众眼里,肖而乾就是涣山村的甘祖昌。涣山村支部书记赖基华说:“我们涣山村80多个党员,都很尊敬他。我们有时经常跟他说说话,问问他有什么困难没有,但他从来没有提过什么条件。他就是一心一意做事。”深受感染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程付英准备接过接力棒,帮助肖老管理好老年人活动中心,为家乡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今年82岁了,有近60年党龄,是党培养了我,是家乡养育了我,我一定要回报,多为社会、多为家乡做点有益的事,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肖而乾说。
(本网根据《八旬退休干部扎根山村奉献20年 被誉“当代甘祖昌”》、《“编外村官”肖而乾的故事:家乡养育了我 一定要回报》、《“当代甘祖昌”肖而乾:我做的都是小事 觉得还够不上》等稿件综合,感谢萍乡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一个领导干部工作了一辈子,不恋城里恋乡里,不图享受图付出,肖而乾退休回乡为民办实事的故事,虽不惊天动地,却令人钦佩。他像钉子一样扎在涣山,把自己的余热无私地献给农村,献给乡亲们,一献就是20年,为百姓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就是这样一个个梦想的实现,使涣山成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从甘祖昌到肖而乾再到年轻一代党员干部,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