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03 21:33 | 来源:江西文明网 2015-12-23 10:55 | 查看:1141次
赵巧 尹晓军 李耀文
一个年已八旬的老人,仍以一颗火热的心,温暖着社会。
2015年12月10日,崇仁县行政中心会场,由抚州市组织的“宁宏昌先进事迹报告会”正在举行。81岁的宁宏昌走上报告台,身着那件穿惯了的深色薄袄,手里拿着他自己改了7遍的讲稿——《做一个像样的共产党员》。台下听众,来自全县各级领导干部。
这一天,对宁宏昌来说,算不得是“大场面”。要知道,今年5月和10月,他曾两次进京,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举国敬赞。因为他的家庭是“全国最美家庭”,他自己是“全国道德模范”。
去采访宁宏昌,是在报告会的前一天。冬雨中,坐落在崇仁河边黄家居民小区的宁家小院有点清冷。一栋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砖瓦两层小楼,厅堂墙壁斑驳,一把长条藤椅和几把竹椅,就是最主要的家具。
和着屋檐下嘀嗒的雨声,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只有退休的干部,没有退休的党员。党员,是我的终身职务,也是我的最高荣耀。”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句“高大全”的套话,但了解了老人的所作所为,你就能读懂宁宏昌说这句话时,眼中的虔诚和坚毅是那么自然而然。
一个纯粹的人
“这一生的幸福是党给的,党员的本质是奉献,不是索取。”
——宁宏昌
宁宏昌生于贫苦农家,自小缺衣少食。新中国成立后,入党成为他一生最为光荣骄傲的事。1996年,他从崇仁县政协主席职务上退下来。
退休后该怎么过?宁宏昌想得最多的是:做点什么?留下什么?
于是,他用“特殊党费”继续表现着对党的忠诚。
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同哀。电视机前的宁宏昌看到灾区群众流离失所、痛失亲人,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场景,心急如焚。第二天,他把全家人叫到一起,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为灾区捐款!会上他做出的决定不容置疑,并率先拿出了5600元。在他的带动下,全家捐款13000多元。
县委组织部的沈思溢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宁宏昌将这笔“特殊党费”交到他办公室时,是在中组部下达党员向灾区捐款通知的前一天,在全县算得上是第一笔。
后来,不管哪里出现灾害,宁宏昌都用他的“特殊党费”行动起来。玉树、雅安、鲁甸地震,他一次也没落下过。
今年4月,尼泊尔发生大地震。他又把爱的触角伸向了国外,通过抚州红十字会,汇去2000元。
谈起当时的感触,宁宏昌还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背诵出报纸上刊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尼泊尔发去的慰问电的句子。“党和国家在行动,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也为能帮外国人一点小忙而感到高兴。”
2012年,78岁的宁宏昌病重了一次,他以为自己离人生终点不远了,便决定提前交纳5000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当时他写道:我生来命苦,是党长期培养了我,因身体不好,决定提前缴纳人生最后一笔党费,以了我感恩之心。
命运之神眷顾,老人闯过难关。 2013年“七一”前夕,宁宏昌再次向党组织表达心愿:每年党的生日,都自愿缴纳党费1000元。
“缴纳党费,那是党员最起码的标准。”宁宏昌说。
一颗柔软的心
“我的心软,看不得人家有困难,能帮一个是一个。”——宁宏昌
在崇仁县敬老院里,85岁的宁春莲老人平静地生活着。但说起宁宏昌,老人就激动得流眼泪:“他和我同姓,却非亲非故,要不是他,我这一家早就没了。”
那是在2002年,丈夫去世后,72岁的宁春莲和8岁的养女失去了生活来源,陷入极度贫困。因无户籍,四处求助无果,听闻宁宏昌是好人,她敲开了宁家的门。
“她一进门就哭,听了她的倾诉,我觉得自己是个党员,不能听了不管,见死不救,我下决心,要帮助她们。”不过,就是现在回忆起来,宁宏昌也感觉到这个忙帮得并不轻松。
此后,整整8个月,宁宏昌在县城和宁春莲边远山区的老家间几度颠簸奔波,跑了40多趟找相关部门,终于解决了宁春莲的户口,办上了低保,使其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
但这仅仅是开始。打那以后,宁春莲的租房用电,养女读书,逢年过节的年货,都是宁宏昌在帮助解决,这一帮就是14年。
章兴和夫妇都是年过70岁的盲人,租住在县城一间破旧的公产房里,由于房屋地势外高内低,连三伏天都特别潮湿,全家深受风湿之苦。
2011年,宁宏昌偶然得知这一家的困境之后,便习惯性地放心不下。他先是掏钱请人用水泥沙石将房子地面抬高,让这个家又“晴朗”起来。随后又成了常客,逢年过节,都要带东西去看望。这一帮也已5年。
会唱道情的两夫妻将宁宏昌的义举编进了曲子里:我家住崇仁巴山镇,西路街上来安身,碰到政协主席宁宏昌,走到我家来帮忙,又送物资又赠钱,每年到个七八回哟,帮我房间铺好水泥地……
从扶危济困到真情牵挂,如今,宁宏昌和这两家人已然成了亲人。每年过年,宁宏昌都有自己的“三部曲”:第一天上章兴和家,第二天去敬老院看望宁春莲和其他老人,而第三天才是陪家人过节。
相对于这样的“一帮到底”,宁宏昌“举手而为”的善举更不胜枚举。爱读报的宁宏昌把报纸当成了他扶危济困的“情报站”。
看到丰城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陷入困境,他汇去了1000元;看到临川区一对姐妹孤苦无依,他赶路送去1000元;看到新余一个在清华读博士的学生欲休学救病父,他几经周折寄出1000元;看到上饶师范学院女大学生患上淋巴癌医药费无着,他打去电话安慰,汇去1000元;为了帮助县里的贫困学生,他把今年补发的退休金5200元交给县妇联……
而在大街上偶遇的求助者,哪怕就是有行骗的嫌疑,宁宏昌都来者不拒。他总觉得,无论如何,花点小钱,能解人之困,用自己的一分余热,去尽可能传递一份温暖,唤起善心,点燃希望,就是值得。
这些年来,宁宏昌先后帮助了50多人,花去6万多元。
乐善好施,使得宁宏昌的退休工资经常不够用,要儿女补贴。老伴陈秋英说:“反正看到别人困难,他就去帮,也不告诉家里人。”
一股倔强的劲
“我是老党员老干部,怎么可以违反规定呢?” ——宁宏昌
在一个县里能官至正县级,可谓“一棵大树”,办事便利。然而,这样的“好处”,在宁家人看来,简直是难以企及。
在现在这所房子里,宁宏昌一住就是30多年。除了他和老伴,还有年过60的大儿子夫妇,4位老人加起来快300岁了。
这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两层小楼,房子里没有卫生间,楼层用的是预制板再抹上的泥沙石灰,楼顶盖的是青瓦。不但功能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声音大一点,墙上的石灰块就会震得往下掉,下雨还会漏水。
长孙小宁提出来将房子翻新重建一下,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不成想在宁宏昌那碰了钉子。
宁宏昌说,翻新建房可以,但现在都讲城市规划,要问问清楚,符不符合政策。然而,申请提交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得到批复。看着周边很多建起的房子,小宁觉得十分委屈,为什么周围其他的人,没有手续就能一下子建起来,便忍不住和爷爷理论起来。宁宏昌坚定地说:“先不说别人怎么做,我们是党员,没有批准就不准动。”
小宁也想用其他法子,但更懂得爷爷的倔强脾气,他决定的事是菩萨的眼睛——动不了。最终,翻建房子的事不了了之。
小他一岁的老伴陈秋英自小作为“童养媳”就和宁宏昌生活在一起,两人相濡以沫几十载。然而老伴一直都在县副食品厂工作直到企业破产。破产前,有领导主动问宁宏昌,要不要为爱人换个单位,被他拒绝了。
“我知道他的性格,不会指望他帮我。”陈秋英说。
2001年,一个孙子从警察学校毕业,在公安局做临时工,家里人很想宁宏昌出面找找县领导,疏通疏通,但话没说完,就被他堵了回去:“要进去自己努力去考,我不好以自家的事找领导。”
二儿媳万菊娥说:“父亲很早就对我们说,你们不要以为我会替你们去说话,你们有本事,组织的眼睛是雪亮的。
去年,在儿女们的要求下,宁宏昌办了80岁寿宴。但他要求做到“八不”:一不攀比;二不发请帖;三不宴请;四不点歌;五不要求在外地工作的亲戚回来;六不浪费社会资源;七不麻烦别人;八不增加他人人情消费负担。
对自己的身后事,也立下了规矩:考虑人情文化,送礼限在21元以内,不送花圈和鞭炮,不绕道行,沿途不放鞭炮,遗体告别仪式程序从简,不请酒,不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
以德立家,清廉治家,宁宏昌以自己的“倔强”,打造了一个勤劳、俭朴、和睦、上进的家风。
孙媳妇黎亚奇把爷爷当成了一本书。“我们更会用心走进爷爷,读懂、读透爷爷这本书,从而把自己的人生书写得越发美丽和精彩。”
陈秋英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确实感到委屈甚至抱怨过他,但现在我非常感激他,因为是他教会了孩子行得正,才能站得直,通过自己辛勤耕耘,收获的果实才最香甜。”
在宁家小楼透着寒风的厅堂里,采访进行了3个多小时。面庞清癯的宁宏昌谈得“热气腾腾”。而县里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早先对采访要求,宁宏昌是一概拒绝的,“他认为不值得宣传,直到我们劝导说,你的行为能让社会风尚更好,带动更多的人奉献社会,他才改变了态度”。
谈话之间,宁宏昌给我们热情倒水,不时进出房间拿资料,而放在他面前的保温杯却一直没动。
“宁老,喝口热水,暖和暖和。”
“不冷,不冷。”
“他心中真像是有一团火。”短暂的面对面接触,我们的感触不约而同。是的,这位耄耋老人,就如一团火焰,生命不息,闪耀不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