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2-22 08:00 | 来源:中国教育网 2007年03月25日 | 查看:5913次
——记广西凌云县下甲乡弄怀小学残疾教师阮文凭
阮文凭在给瑶族孩子们上音乐课。周仁兴 摄
他凭着对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的恒心和坚强的毅力,付出比正常人多几倍的艰辛,把一所停办4年之久的山区学校办得红红火火。
他日复一日地拄着双拐,在大石山区的羊肠小道上一步一步地慢慢挪动,走东屯,串西寨,挨家挨户动员孩子入学,为“两基”达标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用拐杖撑起了一座学校,让瑶民儿童共享一片蓝天。
他,就是广西凌云县下甲乡河洲村弄怀小学残疾教师阮文凭。
为了“普九”进瑶山
阮文凭自小多灾多难,刚出生不久,他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现在只能靠拐杖行走。1985年时,父亲因一场大病导致双目失明,丧失了劳动能力。1989年,母亲上山劳动跌下山崖离他而去,使这个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1994年,阮文凭初中毕业考取了四川省一所中专,但却因家境贫寒而放弃了深造的机会。当年9月,他受聘到下甲乡陇凤村长洞小学当起了每月只有70元的代课教师。
弄怀小学,坐落在大石山区的高山顶上。那里不通车,又缺水,办学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当地唯一一名瑶族教师因病去世了,先后调了几位教师进山,都因条件艰苦而离开了。学校因此停办了4年,几十名适龄儿童只好上山放牛、砍柴。
这一情况,成了下甲乡教委办(现中心校)领导们的一块心病,他们意识到,如果不恢复弄怀小学,将会拖全乡“普九”的后腿,于是他们决定挑一名能吃苦、有事业心的教师进山复学。
乡教办领导先后物色了好几个人选,一提起到弄怀小学任教,一个个都摇头退避三舍。于是,乡教办领导便看中了刚从教一年的代课教师阮文凭,让他到弄怀小学任教。阮文凭二话不说,一口答应了。
1995年9月1日这天,阮文凭带着实现“普九”目标的历史重任和乡领导的信任,拄着双拐一步一步地爬上了瑶山。
当他好不容易爬到学校,眼前的弄怀小学却是满目凄凉:一间干打垒的教室,墙壁处处裂缝,屋顶如筛子般透亮,地面坑坑洼洼,青苔、杂草丛生,门窗已全被人拆走……这种状况,怎么能办好学呢?
“有老师来了,娃们又可以读书了!”阮文凭的到来,使瑶民们充满了希望,纷纷跑来看他。当看到他是拄着双拐的残疾人时,瑶民们又失望地摇着头走了,对阮文凭的教学能力产生了怀疑。
破烂的学校,家长们的冷落,使阮文凭的心都凉了。他产生了打道回府的念头,但当他看到那些衣衫褴褛,在山上放牛放羊的孩子们时,他的心又热了:这里太需要老师了,如果能早一年恢复学校,就会少一代文盲。于是,他铁下心来,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把知识传给孩子,把文明播种在这里。
爬行在劝学路上
开学后,阮文凭一边发动群众维修校舍,一边挨家挨户动员学生入学。
每天一早,他就拄着拐杖,艰难地爬行在学校通往各屯的羊肠小道上。遇到陡峭的地方,他就手脚并用,趴在地上往上爬。
瑶民们居住得比较分散,有的在这个山脚,有的在那个山顶,屯与屯之间距离也较远,有的相隔几里路。
有时,阮文凭好不容易爬到一个村寨,有的家长却做工去了,有的家长和小孩听到狗叫声,见一个一瘸一拐的残疾人到来,便躲进自家屋里,从门缝里瞅着这位陌生人,不愿让他进屋,他只好又转到第二个村屯去动员。凡没找到的学生和家长,他会反复来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动员孩子入学为止。
阮文凭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走到村民王宗全家时,恰好王宗全在家,他喜出望外地进了屋,深情地对王宗全说:“大叔,送孩子上学吧。”
王宗全说,学校都停办4年了,孩子和老师都一般高了,不好意思去呀!
阮文凭说,这没关系呀,学文化要紧呀。没有文化,到外面打工别人都不要呀。
通过交谈,他还从王宗全的口中得知,不少家长担心老师是个残疾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还能教好小孩吗?”
于是,阮文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教好学生,用实际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来打消家长们的顾虑。
经他苦口婆心的劝说,王宗全、王功顺等5位家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5位10至13岁的“大学生”送到了学校。从此,停办了4年之久的弄怀小学又传来了读书声。
从此,阮文凭白天教这5个孩子,晚上继续登门动员其他儿童入学。
在阮文凭反复动员和实际行动的感召下,原先不愿送小孩来上学的家长把孩子送来了,学生一个学期比一个学期多起来,从5个增加到18个、28个、35个、69个。现在在校生已达84人,入学率达到了100%。
用微薄之力办村小学
刚开始复学时,教室破破烂烂,无课桌椅。阮文凭计划要逐步改变这种状况,办一所像样的学校来。
首先,他发动家长解决自家小孩的课桌,发动群众抢修危房,将屋顶盖好,重新安上新的门窗。教室里的地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有个叫王自勇的同学不小心摔了一跤跌破了嘴唇。伤在学生身上,疼在他的心里,他决心一定要把地面平整好。
于是,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买水泥,带领学生到几里外的地方找沙子,一簸箕一簸箕地抬回来。山民们被他办学的精神感动了,主动地来帮工,将教室铺上了水泥地。
从此,孩子们在平坦舒适的教室里上课,再也没有发生摔倒的事故。阮文凭看到学生每天欢欢喜喜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心中十分欣慰。
在阮文凭的努力下,弄怀小学虽然复学了,但学校除了那间旧教室外,却没有任何教学设备、体育器材。
有一天,他拿来乒乓球和篮球,问学生是什么?学生说是球。他两手捧起篮球问:“这个是什么球?”学生说是大球。他放下篮球,又拿起乒乓球问:“这个又是什么球?”学生答是小球。
这一答案震撼了阮文凭的心灵。于是,他决定把体育、音乐课开起来,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没有器材,他就自己买。他作了个计划,决定每月从工资中省下30元,用于添置体育器材和设备。
经过半年的省吃俭用,他攒了100多元钱,买回了钢筋、水泥,又带学生到外村找来沙子,自己动手做了一个乒乓球台。
从此,学生课余时间不但可以玩球了,而且还学会了乒乓球的规则和技巧。学生到外校参加比赛,还拿了名次回来。
弄怀小学坐落在高山上,饮用水十分困难。2003年,阮文凭将困难反映到乡政府,乡政府拨给学校4吨水泥。阮文凭发动群众打石头、献工献料,建起了88立方米的水柜,结束了学生带水到校的历史。
瑶族山区的孩子不懂汉语,更不会讲普通话,而当时的阮文凭也不会讲瑶话。为尽快适应教学,他刻苦向瑶民们学讲瑶话,学会了就采用“双语”教学。
山区条件有限,不少教学点难以开设图、音、体、美等课程。但阮文凭却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把这些副科课都开齐了。
就拿体育课来说,他因下肢残疾,站起来直打哆嗦,十分吃力,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教学生做广播体操。他先买来广播体操图解,进行分析研究,对着图学做分解动作,然后培训几个“小助手”,再由“小助手”去教全体同学。他在一旁观察,发现学生有不规范的动作和姿势,就进行讲解和纠正,就这样解决了因残疾无法领操的难题。
现在,每天早晨,学生们都会按时在鲜红的国旗下列队做早操,动作非常整齐和规范。
难舍真情扎根瑶山
2005年,阮文凭经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到瑶山十多年来,阮文凭不但认真教学,对学生也是关怀备至。学生罗冬燕病了,他拄着拐杖半扶半背地把她送到附近陇凤村的卫生室,用自己的钱为她买药、打针。当家长匆匆赶来时,罗冬燕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家长激动地说:“把娃娃交给阮老师,我们放心!”
平时,他还用自己的钱买了治感冒、发烧止痛、止血等药品,以备学生小病急用。
韦金龙、韦桂修、韦金刚等学生家庭困难,他就主动找来衣服给他们穿。
冬天,学生们穿衣服很少,怕他们冻着,阮文凭就生火给他们取暖;夏天,怕学生们喝生水会生病,他就煮开水给他们喝。
学生罗美林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家里生活非常困难,阮文凭免收她的书杂费,还买作业本给她,有时还留她一起吃饭,像待自己的亲妹妹一样。
瑶民们是淳朴厚道的,你对他好一尺,他会对你好一丈。阮文凭的努力和付出,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瑶民,他们都称赞阮老师是好人。
现在,不管学校有什么工作要做,只要喊一声,群众就会来帮忙。阮文凭腿脚不方便,每逢圩日,瑶民们都会主动到学校问他需要代办什么事、买什么东西。每到收获季节,瑶民们总会把玉米、瓜菜、水果偷偷地放到他的厨房里。
阮文凭作出了成绩,他的教学水平与声誉一天比一天高,令人刮目相看。
1998年,他原任教学校的领导很想要他回去,那所学校离他家不到20米。在家门口工作,既能照顾双目失明的父亲,又可以减少生活上的开支,他何尝不想回去啊!
然而,当他看到学校四周亲手种的树苗已抽枝长芽,看着那些原来调皮的学生已听话许多,再看看“小助手”得意的样子,想起瑶民们建校时的场面,他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
后来,为了照顾双目失明的父亲,他把父亲接到了学校,这对同是残疾人的父子从此相依为命,以校为家,安居乐业。(记者 周祖臣)
《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5日第1版
(责任编辑:吴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