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6 21:04 | 来源:中国网 2013-12-27 01:31 | 查看:732次
老好人显然是一类很吃得开的人,老好人不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自然容易被人接纳,但老好人可不比老实人,老好人看似“与人为善”,实则世故圆滑,缺乏原则性,行事以不得罪人为前提,即使批评别人时也大而化之,不讲真话、实话。孔老夫子就曾严厉批判过这类人,说他们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是“德之贼”也。
人们往往对目前官场颇为严重的老好人现象非常关注,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那些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干部得不到客观公正评价,而一些老好人因为有“群众基础”能取悦领导反而得到提拔,但老好人没有是非标准的做人原则,一旦身居要职,其危害显而易见,如官员不作为、不负责任等无不与老好人思想密切相关。
老好人现象绝非只是官场独有,如今在外界看来颇为神圣的学术界,老好人也日趋增多。同官场一样,不得罪人、搞好关系是某些学术中人的处世要务,这种老好人思想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学术“和稀泥”,例如在项目验收、学位答辩等学术评审中,一些好好评审人最关心的不是学术水平,而是怎么落个好人缘——毕竟在同一个圈子混,低头不见抬头见,太过较真于人于己都不利,于是能过则过,给个面子,留下人情,皆大欢喜。不过评审由此沦为形式,学术成为私欲的送礼。
学术老好人现象值得高度关注,老好人吃香为学术界树立了一个极其恶劣的示范,它明白无误地告诉学术中人,即使在知识创造领域,关系也与利益相绑,情商远比智商重要。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当老好人大行其道、大享其利时,还有多少人会去认真钻研学问,更多的恐怕是学做老好人。
老好人增多必然助长学术风气的恶化,使学术界对学术腐败产生更多的容忍。当前学术不端频频发生的原因,不仅在于学术管理机构监惩的不到位,还在于学术人自身的集体失声,当面对学术丑恶现象,如果多数人都主动或被动地保持沉默,学术正气何以能张扬?这使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舆论威慑和群众监督无从谈起。
老好人现象对学术最大的伤害,是导致平庸泛滥。批判和疑问永远是学术进步的第一推动,老好人思想与这种精神背道而驰,它使大量平庸成果以合法的形式出现在学术领域,使大量的学术资源用以生产学术泡沫甚至毫无用处的学术垃圾。学术平庸远没有学术造假、剽窃等那样引世人关注,但平庸对中国学术却更具杀伤力,它磨损着中国学术创造的锐气和创新的冲动,若不遏制,它终将裹挟着学术陷入死水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恐怕是中国学术必须正视的危机。
学术老好人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处事哲学与当代现实中学术行政化等痼疾相互作用下的病态产物,它是厚黑化的中庸之道,腐蚀着我们的学术精神,消解着担当、责任这些高贵的品质。学术老好人现象的清除涉及学术制度、学术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反思和重构,不过从宏大的中国社会历史角度看,要清除学术老好人现象,必先清除官场老好人现象——“上为之,下效之”。官德毁则民德降,历来如此,有什么样的官风,便有什么样的民风、学风。
学术是对真理的追求、探索和坚守,学人应有高于世俗的良知和操守。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科学博士的荣誉带来了永远忠诚于真理的义务,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胁迫下,都绝不屈从于压制或歪曲真理的诱惑。”先贤之言道出了学术的风骨,老好人精神、心智、人格的先天缺陷无以肩负起如此崇高的责任,中国学术的未来寄托在那些不闻风气不问得失、只钻研不钻营的老实学问人身上,他们才是中国学术的脊梁。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