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论文评奖要有规则意识

发布时间:2016-03-12 11:3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02-29 10版 | 查看:890次

  张秋达

  中国青年报2月22日《基层论文评奖潜规则该改了》一文所反映出的问题,令人吃惊,甚至是难以置信的。

  论文等教学科研成果的评选初衷是鼓励教师研究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评选中潜规则的存在都是与之背道而驰的。

  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大面积存在,说明该地区教育管理混乱无序,管理者严重不作为。潜规则盛行,投机取巧者得益处,埋头研究者失动力,使教育缺少静气而心浮气躁,势必影响整个教育生态;也带坏教学风气,导致无人对教育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研究,教育质量必然下滑。

  因此,在教科研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论文等教学科研成果的评选亦然,否则后果会很严重。为此,笔者建议:

  首先,要加强评委队伍的遴选。要把在一线教书、喜爱阅读、坚持写作、重视科研的教师充实到评委队伍中。近年来,绍兴市建立专项论文评委库,入库评委首先要求“责任心强,能坚持原则”,同时要符合“一定学术追求与知名度”“教科研成绩显著”“具有一定专业影响力又熟悉相关专项研究项目”等要求,采取个人申报,学校选送,各县教科所把关,然后由市教科院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比较、筛选,决定入库成员。

  通过这样程序产生的评委,十分重视自己的专业尊严和荣誉感。知道科研的辛苦,珍惜作者付出的劳动;坚持自己的专业判断,以文论文,唯质取胜,不会乱评乱打;在评选过程中,如果以职务——分数——学术——学校影响力为标准,这是评委的失职,他们也不配做评委。事实上,过多考虑文外因素的评委,往往是没有真正的学术素养,是通过投机取巧获得声誉和资格的“老油条”。这些人能进入评委行列,说明评委产生随意性大,人为的因素多,遴选机制不科学。

  其次,强化评奖过程的操作规范。

  一是评委产生的随机性。如绍兴市在组织具体到某项论文评选时,相关学科教研员回避。具体评委名单在市教科院的纪检书记监督下从评委库抽签产生,然后不告知具体任务,临时通知评委到达某地集中,封闭评选。

  二是讨论评价标准。通过对论文观点、论据、论证过程、格式规范、推广价值等要素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必要时试评几篇,统一赋分标准。

  三是实施具体评价。第一轮独立阅读主要任务是决定淘汰篇目。由于获奖率的限制,一般有40%的论文会被淘汰出局。几位评委根据自己的独立阅读与个人判断,筛选出要淘汰的论文篇目,然后与其他评委进行比对,意见完全一致的予以淘汰,这个比例一般会有25%。对意见不一致的论文进行重新阅读,展开讨论,不强求一致,此时的淘汰率一般会上升到35%左右;第二轮独立阅读与个人判断,确定一等奖入围的篇目,然后与其他评委进行讨论,对意见完全一致的篇目,予以确认。慎重讨论意见不一的篇目。通过上述这二轮活动,阅读与讨论已经比较充分,评委独立赋分。坚持个人独立判断与集体讨论结合,可以最大限度保证评选的公平性。

  第三,重视检查与公示环节。由于有些参与者为了得奖,不尊重他人劳动,会出现将网上材料进行组合,抄袭或剽窃同行,甚至同校老师的科研成果,对评选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除了在提交参选论文要附上作者亲自签名的承诺书以外;有条件的话,通过学术不端的检测系统对入选获奖篇目进行重查;没有条件的话,在电脑中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与比对。前些年,本地曾出现过严重抄袭的情况,通过通知本人,网上公布抄袭篇目,产生很大的震动。公示不能走过场,仅公布姓名、篇目和等级,而要有成果附件,供查证。

  总之,对基层论文评选,没有规则,没有制度,就没有教育与科研的健康发展;确立规则意识,切实实施具有操作性的制度是重建一个地区科研生态的开始。

  (作者为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教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