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好人”连续三年“感动中国”(3图)

发布时间:2016-03-09 20:31 | 来源:大河报 2016年02月15日 第A03版 | 查看:1576次

卖唱10年养大5名孤儿的豫剧名家王宽获评“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王宽10年“卖唱”养大了5名孤儿,获奖后他说,“妻子的功劳占60%”。记者张琮摄影

王宽一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颁奖晚会记者张琮摄影

今年春节,王宽接两名孤儿回家过年采访对象供图

□记者田育臣文张琮摄影

阅读提示丨昨晚,“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正式揭晓,颁奖典礼昨晚8点在央视播出。本报曾关注报道的“10年‘卖唱’养大5名孤儿”的豫剧名家王宽,成功入选“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至今,郑州已连续3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座大爱之城,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感动中国“三连冠”城市。

16年养大5名孤儿,捐款逾百万

王宽是周口淮阳人,国家一级演员。1998年,王宽从郑州市豫剧团退休,回老家探亲时,陆续收养了5个孤儿,并将他们带到郑州养大成人。为了养育5个孤儿和患渐冻症的外孙,从10年前起,这位豫剧“名角”便穿梭于大大小小的茶楼“卖唱”,抓住一切机会拍广告、演电影,虽劳累成疾,心脏病多次复发,医院三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但他仍背着家人偷着唱。16年来,王宽夫妇向社会慈善事业捐款逾百万元。本报先后多次对王宽的事迹进行大篇幅报道。

昨日的颁奖典礼上,王宽说,16年来,妻子王淑荣是他的贤内助,“这个奖,妻子的功劳占60%”。节目中,王宽家的6个孩子,一起登上舞台,为大家演唱了一段豫剧唱段《我爱我孙》。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敬一丹宣读给王宽的颁奖词,短短几句话,将这个家庭16年的大爱描绘得淋漓尽致。

《感动中国》是爱心的新起点

今年120日,王宽突然接到通知,让去北京录制《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当时我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昨天,王宽回忆说。

122日,王宽和妻子王淑荣带着6个孩子,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高铁列车。“以前,爷爷最爱唱《我爱我孙》给我们听,这个戏曲寄托了爷爷和奶奶对我们6个孩子的爱。”王宽的外孙王海龙说。

在王宽眼中,《感动中国》并非爱心的终点,而是新起点。125日,王宽全家刚从北京返郑,便立即跟随一家爱心团队到郑州北郊义演。每年春节,王宽总会接孤儿回家过年,今年依然不例外。除夕当天,老人从郑州儿童福利院接回2名孤儿,与全家人一起吃饺子、欢庆新春,给孩子家的温暖。春节期间,王宽回到周口淮阳老家,听说一名老乡家里老人患了癌症,他四处打听到这位老乡家,撂下2000元扭头就走了;见到了五保户,他就亲自送去1500元……

“爱心一直滋润着这片土地,我只是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从没想过要给谁看,要得啥奖。”王宽说,河南人的骨子里总有一种侠肝义胆的精神,而他所做的,只是在传递着这种精神。

虽登上了《感动中国》的领奖台,但王宽说,他的公益事业并不会止步。“与其他获奖嘉宾相比,我们做得远远不够。”王宽说,他和孩子们还将继续努力,“我只要能唱一天,就把爱传递一天,即使将来唱不动,也要让孩子们继续传承这份爱心。”

3年连续感动中国,郑州是全国唯一

2002年,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正式开播,之后这个栏目从未缺少“河南元素”:张荣锁、任长霞、洪战辉、魏青刚、王百姓、李剑英、谢延信、武文斌、李隆、李灵、胡佩兰、刘洋、陇海大院、王宽……14年的评选中,已有15个河南人或团体上榜,几乎年年不落。对此,在昨晚的颁奖典礼上,白岩松也着重提到了这一“河南好人”现象。

据统计,中央文明办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河南省7年上榜好人总数达1000多名;2015年这一年,河南共有90人登上“中国好人榜”。仅201512月的“中国好人榜”,河南就有7位好人荣登榜单。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98岁仍每天坚持坐诊,给病人用便宜药的“仁医奶奶”胡佩兰,还是首位中国女航天员架起天梯上天宫的刘洋,抑或是用真情传递人间大爱的“陇海大院”,还是茶楼“卖唱”养大5名家乡孤儿的王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生活在郑州。2013年至今,郑州连续三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郑州也成为全国所有城市中唯一一个感动中国“三连冠”城市。

其实,除了《感动中国》评出的好人,郑州还有不少“小善大爱”的好人:好人有好报、全城救助刘东兴;一碗面感动一座城;7年坚持给农民工送水的“送水哥”……郑州,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好人城市”。

好人产生连带效应,更多群众受益

“河南好人群体的出现,主要是好人产生了连带效应”。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明锁认为,一个好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好人的事迹却能带动一群好人,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氛围,更能带领更多人加入到好人的队伍。张明锁举例说,洛阳“拥军八姐妹”最初只有八位好姐妹,但这一事迹经媒体宣传报道后,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团队,现在已发展成一个800多人的社会公益群体。

濮阳中原油田第十社区的宋丽萍,是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候选人。宋丽萍说,2013年,她的志愿者队伍只有200人,如今,2630余人都加入到她的志愿者队伍中。“孤寡老人买菜不方便,残疾人出门有麻烦,这些看似是小事,但这样的小事做得多了,也就成了大爱。”宋丽萍说。目前,她的志愿服务队一共分为邻里守望、爱心助困、义务巡逻、环卫交通、文艺演出等10个小分队,结对帮扶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及困难家庭90余户,除了日常帮困,还经常参加清除楼道小广告,义务植树等活动。

为了影响和帮助更多人,宋丽萍除了在濮阳市区设立志愿服务站,还在南乐县、范县等地设立了12个分站,每年,都会有志愿者加入进来,已有上万人从中受益。

解读

“河南好人”为啥那么多?

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丁素说,郑州连续3年走出感动中国人物,形成了群体现象,主要得益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文化的滋养。“中原文化讲求忠厚为人、慈善大爱,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郑州人乃至河南人,传承、发扬这一文化,逐渐变成潜移默化的日常行为。”

“大河报的正能量宣传报道,也功不可没。”丁素说,新闻媒体把故事讲好,好人事迹才会深入人心,在社会上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他还认为,好人的群体现象,最根本的是与郑州乃至河南经济发展的腾飞有关。文化与民风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反映,河南成为好人的聚集地,源于河南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