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为流浪者寻找“温暖之路”(3图)

发布时间:2016-02-03 19:46 | 来源:工人日报 2016年01月31日 02版 | 查看:2123次

志愿者在为流浪露宿人员提供临时救助,也在思考着长远解决之策——

 
图①:杭州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雪夜为露宿街头者送棉被。

 
图②: 石家庄市民警为露宿者泡面。

 

图③: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对流浪露宿人员实施救助。

视觉中国 供图    

1月16日晚9时许,北京城区室外温度零下4摄氏度。在西三环六里桥北侧的一处地下通道,4名露宿者在寒冷的冬夜蜷缩在破烂的被褥中已经入睡。

此时,几位救助志愿者走到这里,为露宿者送上食物,协调送他们到救助站的事宜。

“他们晚上没有娱乐活动,睡得早。”曾多次开展露宿者救助活动的瑞丰社工总干事郑梓赓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上周,北京遭遇极寒天气,最低气温低至零下16摄氏度。夜间低至零下的气温,对无家可归的露宿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梦魇。

去24小时快餐店过夜更方便

熟睡的人中,有一名来自河南的拾荒者,他叫王强(化名)。王强有两个哥哥,大哥一家人都在新疆,二哥在河南,除此之外,别无亲人。但他和家人联系不多。

王强有辆三轮车,平时以拾荒为生。他说,一天的收入可以维持温饱。

“多余的钱,他还会到报亭买一本《特别关注》或者《读者》。”瑞丰社工副总干事王科说,王强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每周刷一次牙,洗一次澡,每月理一次发。

事实上,王强知道救助站的存在,但他没有去救助站的意愿。他说原因有三:一是满足于现状,身体没有疾病,对家人也没有牵挂,靠自己捡拾废品维持温饱就足够了;二是靠好心人救济反而能过得不错;三是觉得在救助站不自由,而且救助站提供的帮助并不适合自己。

其实,社工在帮助露宿者时有时候也不会首选救助站。王科介绍,他们曾开展关于露宿者街头救助的“暖心行动”,在去年腊月二十七的一次巡街过程中,他们在六里桥下发现了一位老大爷,由于要赶第二天的早班车,但却不舍得花钱住旅店,就在街头桥下露宿。由于当时室外温度只有零下七八摄氏度,王科等人选择将老大爷送至六里桥东的肯德基过夜。

“在救助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肯德基、麦当劳等24小时店。像老大爷这种露宿者,很可能只是一时没了去处。这种情况下,肯德基、麦当劳的协调成本、时间成本相对较低,其实更方便。”王科如是说。

10天的救助实则杯水车薪

记者调查发现,无家可归的街头露宿者中,以两类人群为主:一类是落入急难的人群,如钱包、证件丢失等导致的无处可去,他们在自愿的前提下,可由救助站送其回家,但这类人数量不大,且相对容易解决;另一类则是由于无经济能力被迫流浪露宿的,这个群体占流浪露宿人员的大多数。但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并不会选择投靠救助站。

郑梓赓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2014年11月,郑梓赓一行在一个非常隐蔽的小角落发现了一对“私奔”的情侣。两人是湖北人,之前在广东打工,后来到北京,但钱包丢了。没了身份证,没法在北京工作,想着广东有相熟的老板,就希望回广东继续打工。

两人坚决不愿意去救助站,原因在于救助站只能送他们回原籍,不能送到广东。他们不想回家,不想接受父母的教育,而只想去广东,但救助站却不能提供去广东的车票,所以两人选择街头露宿。

根据2003年8月1日开始施行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救助站对受助人员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10天内基本上会被遣送回户籍所在地。而对一些因无经济能力长期流浪乞讨的人员来说,10天的救助实则杯水车薪。

以六里桥周边的流浪露宿人员来说,六里桥长期存在着一个大型非法劳务市场,这些流浪露宿者,很多时候会选择在劳务市场找一份按天发工钱的零活,每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再加上自己平时捡垃圾、卖废品,维持基本的生计不成问题。如果选择进救助站,之后被送回原籍,这些流浪者很可能会面临无法维持生计的困境,进而再次流浪。

“现在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把流浪者)送回去之后会比在北京好,实际上这只是我们对他们生活状态的想象。流浪者回到家乡之后的生活好不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郑梓赓说。

救助站本身也存在问题。据瑞丰社工“暖心行动”项目负责人王媛介绍,救助管理站大多是从以前的收容所转变过来的,虽然近年来逐渐地由管理转向服务,但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管理方式,相对偏行政化,另外,救助站的人员和精力也都相对有限。

此外,救助站的位置也是影响流浪露宿者选择前往的重要因素。以丰台救助站为例,该站位于西六环以外,对于六里桥周边的流浪者来说,如果去丰台救助站的话,需要换乘三次地铁和公交车。如果乘坐不需换乘的843路公交,全程则需要1小时40分钟。这对第二天要拾荒或者赶车的流浪露宿者来说,时间上很可能来不及。

相比救助他们更需要一份工作

长期在外流浪露宿的人,不去救助站,原因在于救助站提供的救助只是短期的、临时的。一时的居住需求得到了满足,但后续的跟进却鲜有对策。

有从事城市乞讨人员救助的专业人士指出,提供就业机会是一项最直接、有效的救助服务。

瑞丰社工曾尝试建立社会企业,帮助流浪露宿人员重新就业,“表面上就是一个普通的企业,但工作之外还包括对从业者心理辅导、生活上的照料等,帮助他们重新面对社会,走向社会。”

王科介绍,他们曾联系过洗车行,希望建一个给流浪露宿人员提供工作岗位的洗车店,但是由于场地、水源等多种原因,洗车店没能成立。在她看来,诸如洗车店这样的企业,需要政府、企业、社工的协同合作,政府在政策上扶持,企业给一些优惠、帮助,社工则针对从业的流浪人员提供相关的生活、心理等服务。

另一方面,在流出地,同样缺乏将对遣返的流浪人员进行有效安置的机制。

有关人士认为,救助管理机构可以与就业直管部门、中介机构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平台,通过服务外包、自主灵活就业等形式,帮助企业和流浪人员进行双向选择。而救助站临时性的救助,对于流浪人员来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