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记录2015·文化(4图)

发布时间:2016-01-16 20:57 | 来源:人民网 2015年12月29日 03:03 | 查看:651次


  小朋友在国家大剧院参观。资料图片


  一名女子在书架前阅读。资料图片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量突破一亿。图为人们在客户端看人民日报。资料图片

  故宫博物院雪景。资料图片

  凡人善举

  好人文化风行天下

  一年来,人们总被乡亲、邻里、同事、朋友等身边好人传递出的温暖和坚韧感动着:
  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崇法尚德,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甘当“燃灯者”,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重庆老爹方联海是一家中药铺的第十二代传人,他恪守“只卖良心药”的祖训,采药、制药、卖药,一丝不苟、诚信经营;上世纪60年代“八六海战”中,“钢铁战士”麦贤得闻名全国。50年过去了,英雄依然健康,他的妻子居功甚伟。“英雄背后的英雄”李玉枝说,“照顾好我的家庭,是一个妻子的本分、一个母亲的责任。”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这些不断涌现的“最美人物”“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有道德、讲道德、守道德,可亲可爱、可敬可学,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社会领奏出学好人、敬好人、帮好人的时代强音。
  与此同时,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大媒体,专门开辟出“点赞中国”“德耀中华”“志愿服务进行时”“对话核心价值观”等栏目,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点赞凡人善举,褒奖美好、鞭挞丑陋、推介经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撒向千家万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社会文明的温度、大众学习的热情已然在神州大地持续高涨,凝聚成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不仅清澈了乡风民风,还持续影响到了党风政风。人们对守信有坚持、对失信有顾忌,对节俭有赞赏、对浪费有抵制;官员对规矩有敬畏、对腐败有不安,不该伸的手坚决不伸,该做到的事立军令状行事。政风清,民风淳,向善向美成为全民共识。
  正义向前一步,邪恶就后退一步。凡人善举积攒而来的强大正能量,还在孤立和抑制着种种负能量。多地建立的“红黑榜”制度,赏罚分明,对不良行为构成巨大震慑,让好人终有好报,让“坏人”寸步难行。
  一流大学

  中国特色世界前列
  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
  回首过去,为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支持部分高校、部分学科的建设,显著缩短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2012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启动,旨在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当下,中国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创新驱动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发展,11月,国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核心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关键在创新驱动,重点为遵循教育规律。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才有立身之本;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办出特色,破除制约大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路在脚下。日前,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就设置“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用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各地也出台相应政策,全面对接“双一流”。
  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期待加强统筹谋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推进机制,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全民阅读

  多方发力看书不难
  阅读这件小事正在变成万众瞩目的一件大事。从年初两会总理答记者问,到政府工作报告,再到11月3日发布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民阅读”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2015年,全民阅读的覆盖面持续拓展。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以“书香中国”为统领,“北京阅读季”“书香江苏”“书香荆楚”“书香中国·上海周”“南国书香节”等一大批品牌活动每年吸引8亿多读者参与。
  2015年,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全国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推动10亿册图书进农村,实现“村村有书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读书难、看报难”问题。全国总工会在全国开展“职工书屋”建设工作,共建成职工书屋逾6万家,藏书总量约3亿册。为扶持实体书店,财政部已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等一大批知名书店再获生机,办起了24小时书店。全国共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建设城乡阅报栏(屏)7.2万余个。
  2015年,全民阅读继续向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倾斜。4月,教育部、文化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采取多项措施共推少儿阅读。全国妇联开展“每天半小时、书香伴成长”家庭亲子阅读推广活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书香中国e阅读”工程,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由三大移动通讯运营商手机阅读平台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1000万进城务工人员全年免费推送优质电子图书和期刊。“文化助残公益行动”累计捐赠5000多万元的优秀出版物。“我为盲童读经典”“文化年货带回家”“带一本好书回家”等公益性阅读活动广受好评。
  2015年,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据统计,全国已有上万家绘本馆和民间少儿阅读推广机构参与儿童阅读,如广东的南方分级阅读中心、北京的“第二书房”等。
  2015年,多方发力,“书香中国”正在变成现实。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52.3%增长到58%,提高了5.7个百分点。
  媒体融合

  跨界整合多元传播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坐标,也使2014年成为中国“媒体融合元年”。2015年,中国的媒体融合在政策、市场和媒体自身的驱动下,走进了这轮传媒革新的深水区,并开启了为用户提供信息“私人定制”的时代。
  传统媒体向新渠道、新平台的延伸是媒体融合的第一步。过去一年,新媒体产品的出现如雨后春笋,主流媒体努力开拓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二维码、电子阅览等新的信息载体,成为其留信用户、发展用户、集聚用户的新触角、新抓手。
  据微信公众号“新媒体排行榜”的数据显示,近一年来,由传统媒体官方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大约在3万个左右,内容涵盖了新闻、服务、娱乐等多方面;在坚守微博阵营的同时,传统媒体近一年自建移动客户端近800个,更多的传统媒体选择了入驻类似人民日报客户端这样的新媒体平台。
  平台和渠道的拓展并不能说明媒体融合的深度。用什么内容来填充这些新媒体产品,才是融合的关键。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不再停留在“你喂我吃”的状态, “新瓶装旧酒”的做法显然经不住用户和市场的检验,用传统媒体的传统内容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必然无法满足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动需求。市场竞争中,媒体融合的趋势日益清晰——从借“平台”到借“思维”,用互联网思维提供用户喜爱的内容产品,不断贴近用户的需求。
  针对用户的需求,各传统媒体在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越来越口语化、通俗化;内容上,针对不同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新闻产品的多样化和层次化也更加明晰,许多媒体围绕生产的采、编、发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促进了内容分众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故宫九十年
  古老宫殿焕发青春
  “故宫无小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世人关注。今年,故宫博物院为纪念90周年院庆而推出的“石渠宝笈特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点燃了人们的热情。
  清晨起床排队,进门跑步看展,排队时间达6小时……展览的火爆程度出乎包括故宫人在内的所有人的意料。由展览引发的“故宫跑”也成为红极一时的热词。这仅仅是故宫文化热的一个缩影,在不经意间,人们发现,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故宫正在变“萌”变年轻。在故宫博物院迎来院庆90周年之际,覆盖全年的18个展览,让展出文物达到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精彩的多个院史之“最”;新开放的参观区域,让故宫的开放面积由52%达到65%;首届紫禁城论坛等的召开,让故宫博物院更有学术底气;故宫文创产品的热销、端门数字馆的开馆试行,让古老的故宫焕发了勃勃生机。
  故宫90年院庆引发的年度文化热点事件,反映了经济发展后人们精细化的文化需求,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盼和心声。诚然,在这股热潮背后,也留下诸多冷静思考:国内博物馆如何提供更高层次的管理和服务,优质文化资源普及推广如何给出更紧迫的时间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如何进行更丰富生动的实践。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破解。
  多么希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真正活起来,让人们感受文化遗产之美,亲近历史、敬护传统。
  公共文化
  门槛消失服务均等
  一年来,各地的群众陆陆续续遇到了一些“稀罕事”:在长沙,望城区居民邓超常到图书馆享受阅读时光;在苏州,大家通过“书香苏州”客户端,可轻松调动苏州图书馆内的160万册图书,然后图书馆会专门配送到离读者最近的社区取书点。在宁波北仑区,“小候鸟们”的暑假在社区开办的暑期学堂里欢乐度过……
  政府投入不少、群众满意不多,是不少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印象,而近一年来的显著变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持续加力。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月,国办转发文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就积极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营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环境等作出部署;10月,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力图解决基层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公共文化资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多头管理等问题;11月,文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许多地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始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全民阅读、送戏下乡、全民艺术普及、文化扶贫等蓬勃开展,群众感叹,“不出村、不花钱,服务走到了家门口”。
  跃居中上

  中国教育迈一大步
  “开饭啦!开饭啦!”湖南中部高寒贫困山区新化县塘冲小学的孩子们下了课,每人领取一份香喷喷、热腾腾的营养餐。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营养改善计划已惠及3210万农村学生,我国贫困地区各年龄段学生身高、体重、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学前3年毛入园率2014年达到70.5%,提前6年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70%”的目标,高于中高收入国家69.2%的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在2011年全面实现“两基”,在全球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小学、初中普及率均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5%,超出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近11个百分点……
  2015年,在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之际,我国教育事业在世界上的位置明显提升,已跃居中等偏上行列!
  跃居中上,源于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意味着教育投入的历史性突破,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实际获得感的不断增强;意味着我国人力资源发展跻身世界中等偏上行列,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可靠人才保障。
  跃居中上,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借势发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贺、刘阳、王珏、张烁、郑海鸥、丁雅诵采写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