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浩 激光先驱 数度“改行”(图)

发布时间:2016-01-12 11:20 | 来源:新京报 2014年01月11日 A04 | 查看:2131次

“之前张先生有个学生着急毕业,为了尽快给他改论文,张先生当时腰不太好,就躺在床上改论文,当时他快80高龄了。”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邓列征说,张存浩是一位特别慈祥的科学家。

  张存浩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存浩1928年2月出生,山东无棣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作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张存浩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

  1928年生于天津,1947年获得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48年赴美,先入伊阿华州大学,后转入密歇根大学,张存浩本应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然而,1950年,他刚刚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的时候,朝鲜战争打响了。

  放弃留美报效祖国

  面对紧张的中美关系,张存浩不得不重新权衡自己的留学计划。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回到当时条件还十分艰苦的祖国。

  1951年春天,张存浩谢绝北京大学的邀请,辞别了家人,来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正式开始了他报效祖国的科研人生。

  60多年的科研经历,张存浩将它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而其中有个共同目标,就是满足国家需求。

  为国所需频繁转向

  上世纪50年代,张存浩接受任务,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的研究中。

  60年代,国际形势激化,迫使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技术。张存浩又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的研究。

  张存浩回忆说:“当时这方面资料少,我们几乎是从头做起,非常艰难。”然而这项工作受到了周恩来、陈毅的高度期许:“这是对我们外交工作的支撑。”

  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中,张存浩的科研主要集中在激光领域的研究。

  回首当年,张存浩说:“搞激光比搞火箭推进剂还难,主要是一无所有。资料、仪器、设备样样都缺,光谱仪、示波器什么都没有。”以当时的中国科技水平和科研条件来搞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很大。对张存浩来说,意味着又一次改行。

  “回国后,做了这么多任务性科研,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科学兴趣?”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存浩坚定而从容: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首倡学风管理机构

  1986年到1990年,张存浩出任大连化物所所长,开始“科研管理一肩挑”。

  张存浩在1991年出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在他的倡议下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在他担任主任8年多的时间里,自然科学基金总经费增加了近8倍。他还在我国科技管理部门中第一个倡议设立了专门从事学风管理的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保障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事业的健康发展。

  张存浩说:“60多年的学术生涯,我常想起那些共同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得到的荣誉少、待遇低,但没有他们协助,也就无法取得科研的成功。一想起他们,我就觉得特别感激。我忘不了他们。”据新华社电

  【数说】

  张存浩现年86岁 从事科研60年 为国家需要从事过3个研究领域 他倡议成立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已资助3000多位科学家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