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人们对历史的信任(图)

发布时间:2015-12-08 21:03 | 来源:解放日报 2015年08月21日 13版 | 查看:814次

《抗日战争》(第一卷)王树增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室主任 脚印

  全景式叙述宏大的战争,并赋予历史当代意义的能力,王树增在之前的战争系列写作中已训练得很娴熟了:坚实的战争主线,各种政治力量的交织,通过理解与辨析组织起浩繁的材料,让读者得以不断接近作者笔下的战争历史。

  有细节、有意味的场景传达出历史的丰富与偶然,而对史料的准确剪裁,更显示出作者对历史认识的深刻和独到,这一切构成了王树增作品大气厚重且滋味无穷的基调:《长征》乐观,展示信仰的力量;《解放战争》宏阔,道出民心向背对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影响;《朝鲜战争》戏谑,用急速推进的方式建构战争格局和结局的无奈。这些基调,烟云般弥漫在紧张的叙事中,让读者对中国近代大规模的战争有了更复杂的情愫和更多的思索,难以释怀。
  《抗日战争》的基调是什么?对于这场战争的认知,作者“实事求是地说,当代中国读者真正全面了解这场战争的人并不多。这不是读者的原因,而是我们提供的读物,不管是从史学的角度讲,还是从非虚构类作品的样式来讲,我觉得都不尽如人意,都低估了这场战争给这个民族命运所带来的影响的重要性。我是非常谨慎地对待这个题材的。”
  在此书的序章《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里,作者用近7万字梳理了日本的战争逻辑。这7万字,让读的人血脉偾张、心跳加速,而写的人也感慨:“写完序章,找到了《抗日战争》的基调——庄重。”
  庄重地解读这场70多年前的战争,作者透过“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以来第一次赢得反侵略的胜利”这一战争结局,目光更长远地审视着中国近代百年来的民族心理:中国近代史是充满屈辱的历史。渗透在当代中国人性格当中的那种不安、焦躁、易冲动,那种自傲和自卑的混杂,以及民族主义的情绪在内心激荡这些特征,都和百年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有关。
  而对今天的很多人来说,抗日战争可能只是碎片式的记忆。碎片的记忆,无法标示出这场战争在历史坐标上的位置。为此,作者坦言:“相比其他几部作品,这部作品对史料的查证、收集、采访和运用上的难度最大。除了非虚构这个前提之外,它还需要的不仅仅是大量对史实和档案的合成,更重要的是把握人的命运,使之成为历史参与者的具体档案。”
  抗日战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大规模的战役就有几十场,战场分布在中国的大部分省市。真是达到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地步。各党派、各军阀在抗日的大旗下结成空前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数以千万计的人们为民族的尊严献出了生命,最终,中国人以不屈的精神赢得了这场战争。
  所以,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王树增说:“任何真实与不真实都是相对的。我的真实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对这场战争认知的原则。我对这场战争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即这是全民族的抗战。对于这场波澜壮阔地展现民族精神与生命力的抗日战争,今天的人们只有站在所有中国人命运的角度、全民族抗战的认知上,才能真正解释这场战争最终的结局,思考这场战争留给今天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书写者应该掌握的关于这段历史的大势。”
  从某种意义上看,如何讲述抗日战争既是一种见识,也是一种勇气。它意味着对历史审视的眼光、对历史理解的深度,以及对历史负有的责任。一个民族总是通过纪念来重新输入历史的记忆。不是所有纪念都需要勇气,而纪念抗日战争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勇敢面对真实全面的历史,让这段历史所承载的丰厚的民族精神,包括其中的伤痛和耻辱,呈现出当代的价值。
  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抗争整体抗击日本侵略者,只是此书叙述的一个宏大出发点。抗日战争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分裂、纠葛、背叛,这些都将可能成为讲述这场战争最危险的因素。王树增小心翼翼地探寻,将这段历史中那些看似清楚却让人疑窦丛生的人物和事件,层层深入,一一剖析。这让读者明确地感受到,此书再现抗战历史的一个特点:历史场景宏大而壮观,局部却清晰可感。
  王树增的这一书写策略,在书中各章节显而易见:在大的战争格局中,突显出细节的客观与意义;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战役,刻画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国人在多年地方割据、武器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现状中的选择和行动; 以详尽的军力分析、战役推进、胜败得失,令读者对中日双方的实力和战争状态下的国民性有了真实的感受。可以说,这样的书写把战役过程逼真地推到了读者面前,让读者有强烈的参与感。
  书写历史最重要的是想象力。这个想象力不是编造时空场景,也不是把历史人物变成演绎戏剧的角色。这个想象力是理解历史的能力和辨析组织材料的能力,再现历史的鲜活可感。正如王树增自己所说:“我写的是非虚构类作品,连细节也不能虚构。但究竟还是文学类的,文学类的主旨是写好人。写人在战争中的状态、心理状态、身份状态,我觉得这是写非虚构作品的要旨。”这样一种既不虚构、又见人性的对战争历史的宏大书写,正可以让读者增加理解历史的能力,唤起他们对历史的信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