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2-27 08:00 | 来源:新华网 2008年8月1日 | 查看:2177次
新华网河南频道8月1日讯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17年,她12次搬“家”;17年,她让近700名聋儿告别了“无声世界”;17年,她执著于一个信念——
“哒、哒、哒……”
“吧、吧、吧……”
“哦、哦、哦……”
17年了,贾道英上过的每一节课,都离不开这样的语言。而且,言语的同时,还有不变的微笑和变换着的各种手势配合。
一万次?十万次?今年47岁的贾道英没有统计,也想不出统计这些有什么意义,她只是在用言语表达,用手势配合,重复,再重复。
邓州市残联的三楼,有数百平方米的多个教室属于贾道英,属于邓州市残联聋儿康复中心。
她被孩子“打”了
高中毕业,然后结婚生子,贾道英只想在恬淡中品味生活,但丈夫的小生意却一直不景气。经历了数年拮据,贾道英忽然觉得办个私立幼儿园是个挺不错的主意,于是,已为人母的她带着女儿自费上了幼师。
一晃两年,贾道英拿着证书准备在城区租居的院子里画上一些童稚的画,然后把邻近的一些“野孩子”带到院子里“约束约束”时,看到了邓州市残联面向社会招聘3名语训教师,开办聋哑儿童语训班的招聘广告。“那些招聘条件我挺适合,所以我就去报名了。不想一去就被相中了。”1991年夏天的事,贾道英至今记忆犹新。
3个老师,每人每月60元工资。钱不多,但困难挺多:没有像样的教室和教具,没有固定的校舍和场地,有的,只是5个会用“啊、啊、啊”表达心情的聋哑孩子,3至9岁不等。
“哒、哒、哒……”“吧、吧、吧……”“哦、哦、哦……”
每天的工作就是这样重复着,贾道英和孩子们面对着面,说着,比划着。
丁丁咣咣,丁丁咣咣。
十聋九哑。钢盆,铁罐。除了说,除了比划,贾道英还得用力地敲打着。
9个月过去了,孩子还是5个,老师却只剩下贾道英一个。生源,资金,场地,困难接踵而至,残联选择了放弃。
让家长把这些孩子接走,然后回家继续筹划私立幼儿园的事吗?贾道英犹豫着。
“哒、哒、哒……”“吧、吧、吧……”“哦、哦、哦……”
9个月了呀,孩子们已经知道跟着这么说了啊!贾道英于心不忍。
一个大胆的想法从贾道英心底浮起,摁下去了,再次浮起,她选择了不要一分钱,接手聋哑儿童语训班。
你行吗?质疑的不单是残联的领导,还有贾道英的丈夫:“你冷静冷静,好好想想吧,咱自己的生活也仅仅是顾上个吃喝啊!”
凭着一腔热情,5个孩子最终还是被贾道英接到了她租居的地方。
有一天,“哒、哒……”贾道英跟一个5岁的孩子刚开始这样的交流,“叭”地一声响亮,那孩子抬手就掴在她的脸上,恨恨地盯着她。
贾道英愣了,孩子的力气不大,但她的心却说不出的疼痛。“孩子啊,我这样卖力地教你,你怎么这样对我呢?”
白天,她给孩子们做饭、上课;夜晚,她给孩子们掖被、把尿。
贾道英想不通,真的想不通,她流泪了。那孩子把手指吮在嘴里,惶恐地盯视着泪水潸潸的贾道英。
在无声的世界里,言语的交流无法企及,只有心与心的揣摸、感悟。
孩子为什么要打我呢?贾道英整整一夜无眠。
她被邻居“撵”了
贾道英数次北上。仅1992年一年间,她就去了三次北京。每次去,她都要背一个大大的包,包里,装满了方便面、自己炕的馍干。
繁华的都市对贾道英充满了诱惑,她想去看天安门,想去登长城,更想以一个女人的悠闲逛一逛商场,为丈夫、为儿女买回一些时尚的“京货”,为自己添置一件漂亮衣裳。可每一次进京,她只去一个地方:中国聋哑儿童康复中心。
去,不为别的,就是取经。
学的幼儿教育,教的却是聋哑儿,贾道英无法把这两个概念划上等号。她想知道她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什么还有孩子要“打”她;更想知道,除了“哒哒吧吧”的交流,这些孩子真的能不能像正常人一样顶天立地地活着。
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并向专家求教,她终于明白了,简单的言语容易使孩子们产生烦躁情绪,教育聋哑儿童必须用多种手段。于是,一面铜锣成了贾道英的重要教具,辅助的,还有脸盆、铁锅以及数十个空易拉罐。
丁丁咣咣,丁丁咣咣。这样的响声最初只表现在那些孩子好奇的眼眸里,他们盯着,看着,除了好奇,还是好奇。也许,在他们的意识里,击打,只是两个物体的人为碰撞。被声音吸引来的,首先是贾道英的一双儿女,他们把这当成了一种乐趣,嘻嘻哈哈的,他们说:“妈妈,让我来敲吧。”于是,他们成了贾道英的“义工”,敲得不仅开心,而且还敲得花样百出——偶尔,他们会在某个聋儿的背后冷不丁敲一下;偶尔,某个聋儿会忽然一个震颤——这个震颤总会让贾道英欣喜不已:好啊好啊,又一个孩子能够感觉到声音了!
丁丁咣咣的声响招来最多的还是邻居,他们说:“道英,我们知道你不容易,可这噪音我们真的受不了啊!”
“对不起、对不起,真的对不起!”除了这句话,贾道英无话可说。她把孩子们带到了古城墙上,带到了寥天野地。夏天的热,冬天的冷,雨,雪,风,霜,她和她的孩子们在10多年的时间里,搬了12次家。其中,1994年一年搬了5次。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她和她的孩子们都搬过,直到2006年5月,在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的直接过问下,她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残联的整个三楼。
“女人都爱哭”
贾道英哭过很多次,“因为我是个女人”。
1994年春天,贾道英突患脑萎缩,双膝酸软倒在了教室里。当时,班上有十五六个孩子,最大的9岁,最小的2岁多。贾道英挣扎着想站起来而站不起来时,孩子们哗啦一下全围了上来,有的拉她扶她,有的给她揉胸捶背,机灵一些的还跑到外头“咿咿呀呀”拽着路人往教室里拉。贾道英哭了。这样的场景在脑海里不断地浮现,也让贾道英在住院不到半个月时毅然“跑”回学校,和围过来的孩子们紧紧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其实你不用把锣敲那么响,你不妨让那些孩子戴上助听器试试。”1997年,一个同行无意中对贾道英说的这句话,点醒了“梦中人”。可是,数百元一个的助听器对每月只收聋哑孩子基本生活费用的贾道英来说却是很奢侈的“消费”,丈夫交给她保管的血汗钱被她偷花了,但买来的几个助听器远远满足不了每学期都有三四十名聋哑儿的需要。为这事儿,贾道英哭过,她说:“连最基本的康复用品都给孩子们配不齐,我心酸哪!”
2000年的一次哭,贾道英记忆最深。那年秋天的一个雨夜,一名来自泌阳的6岁聋儿高烧不止。夜深人静,贾道英背着他往医院去时,雨水噼噼啪啪拍打着他们的脸。贾道英脱下自己的外套罩在了这名已昏迷的聋儿头上。走着走着,两只冰凉的小手在她的脸上摸着、擦着,人也向上挣着,把胸膛紧紧压在了她的头上。顿时,滚烫的泪水冲刷着冰冷的雨水流淌在了贾道英的脸上,尽管她知道用语言无法和这个孩子沟通,但还是哽咽着说:“孩子,孩子,妈妈一定要让你回到有声世界里!”
“妈妈”这个字眼,被贾道英所有“孩子”用过,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还会用上“漂亮妈妈”这个词。因为美丽、慈祥、悉心这些温暖的字眼,只能和母亲、母爱紧紧相连。
“我不是孤单的”
2003年新学期开学的第4天,贾道英最担心、最不愿看到的一件事还是发生了:一个4岁的孩子丢失了。
当时,学校租居着一栋三层民居的第二层,因上下两层都有居民居住,贾道英不能用门把住通道。晚上,招聘的值班老师为孩子们洗了澡清点人数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呀,孩子怎么少了一个?
闻讯的贾道英叫来了所有老师,通知了所有能通知上的亲戚朋友,还把电话打到了残联:“求求你们呀,求求你们呀,帮我找找这个孩子吧……”
贾道英疯了一样在路上哭着,跑着;跑着,哭着,呼喊着那个孩子的名字——她已经忘记了这个孩子其实是听不到声音的。
晚上9点多,贾道英跑到电视台,直接找到了值班的台长。10多分钟后,一条“紧急寻人启事”开始在邓州市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上滚动播出。
这一夜,贾道英六神无主地蹲在床上,除了哭,还是哭。
第二天早上8点,贾道英来到残联为此事召开的专题理事会上介绍情况时,这样一句话脱口而出:“如果这个孩子真的丢了,我就从7楼上跳下去!”
一整天不吃不喝。晚上8点多,一个电话打了过来:“孩子找到了!”听完了这句话,贾道英一下子瘫倒在床上。
原来,这个孩子吃过晚饭后,跟在3楼一个下楼纳凉的人身后悄悄下了楼,然后竟跟着一个拾荒老太沿街而行,走了数里路,直到老太发现了她,问她不见答,出于好心就把她领到了自己家里,直到第二天晚上在邻居家电视里看到了“寻人启事”……
“不是电台,不是残联,不是有很多好心人帮我,我或许真的已经从7楼上跳下去了。”贾道英笑说着,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她说,这十多年帮她的人很多,从上到下:
“没有市委刘朝瑞书记的过问,我不会有固定的‘家’。”
“没有残联屈云霞理事长的帮助,我的许多难心事儿根本解决不了。”
“在北京中国聋哑儿童康复中心,那些好心的专家、教授知道我的情况后,不仅为我提供了免费住处,还每天给我买来盒饭吃……”
“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他们的帮助,让我感到了我不是孤单的。”
很多次,贾道英带着她的孩子们走在街市上时,总有一些人走上前来,抱抱这个,亲亲那个,让无声的世界增添许多爱意、笑脸。为了这些孩子们多一些与正常生活接触的乐趣,贾道英最经常做的事就是领着孩子们去街上的一些店铺买东西。尽管其中不乏“做戏”的成分——给孩子们每人发一块或几角钱,然后带着他们走进店铺,让他们自由去“买”糖果、玩具等。每到一家店铺,尽管这些“买”东西的孩子说话“慢慢吞吞”甚至“词不达意”,营业员们都能不厌其烦甚至像教牙牙学语的婴儿那样一字一顿,一遍遍重复着孩子们嘴里说出的字眼儿。
“有声”“无声”皆有爱
从1991年至今,贾道英接收过来自全国各地的840余名聋哑儿童。从“哒哒吧吧”开始,从丁丁咣咣开始,不懈的努力,不懈的重复,竟使其中近700名聋哑儿回到了“有声世界”,在田间地头,在厂矿企业,甚至在学校,他们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一样顺畅地用言语交流。周怡君,就读于天津美院;张立波,在聋哑学校教学……
虽然并不能让自己所有的孩子都回到有声世界里,但贾道英坚信,只要发现得早,只要能早些进行科学的语言训练,绝大部分聋儿是能够回到有声世界的;只要努力去做,只要用心去爱,“这个缤纷的世界是不会抛弃任何一个孩子的”。
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其中的表演者曹菂就是贾道英的“孩子”,虽然她最终没有能够告别“无声世界”,但已是中国聋哑人艺术团团员的她,每年都会带着礼物回来看看她的“妈妈”贾道英。没有言语,但她们之间有手势。最近的一次,她像每次一样,都要对贾道英“说”这样一句话:妈妈,我生活的很好,谢谢你!(作者:刘向东许光选张书勇)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