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文化:从“三分”到“五裂”(图)

发布时间:2015-11-24 15:13 | 来源:社会科学报 总第1484期8版 | 查看:2109次

  文化格局愈趋于多极化,那么,越多极的文化之间就可能愈加相互熔铸起来。这就需要接受一种观念,即多元文化就是主流文化。

  从“政治统合”到“市场分离”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文化就是以“断裂式”发展的。新文化运动是对“儒家传统”的决然了断(但儒家作为“未断裂的传统”仍未断),共和国是对“资本主义传统”的决然断裂(“反资反修”斗争曾轰轰烈烈好一阵),改革开放则是对“文化革命传统”的决然断裂(“生产力中心”最终取替了“生产关系中心”),此后,中国文化方步入渐进发展的轨道。在前三次的文化断裂当中,我们发现都明显缺乏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要素,这三次文化断裂真正形成主导性的力量仍是政治与革命。

  实际上,政治化的主导往往带来的是文化的单维发展,各种文化都高度统合为一体,不可能出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离散化(disporas) 的现象更不可能;而市场化的主导却往往带来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各种文化之间得以相对分离,但这种“文化分化”的过度发展,就会形成文化之间的相互离散。但无论怎样说,从“政治统合”到“市场分离”,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且,这种趋势从整体上说是越市场化就越趋于离散。

  历史地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最初的中国文化是一元与单维的,文化格局是高度统一的,这个“统一者”就是主流文化。当时的主流文化就是政治文化,是表达了国家意志与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这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由政治高度统和起来的“领域合一”的社会:一元化的政治“规约”了经济并“统领”了文化。而社会的“领域分离”则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结构得以裂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代中国文化开始分化,逐步进入“二元对立”的格局,这个“对立者”就是日渐兴起的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两分,形成了穿越80年代“文化热”的中国社会相制衡的两端,然而,此时的中国文化生产仍被反市场思想或尚未进入市场的文化精英与文人精英所占领。

  90年代开始:三分天下

  从90年代开始,当代中国文化终于“三分天下”,一个最新的“参与者”就是自下而上生成的大众文化,而真正形成这种变革的,乃是由于80年代末开始的“文化资本的逻辑”的逐步介入,所谓“符号消费”(symbolic consumption)日渐变得凸显。这才使得新兴的大众文化,以“既被围堵又反抗的双向运动”,一反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自上而下的模式,从而打造出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三角架构:政治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分流与并进。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围绕各自相对独立的价值轴心运作。作为以官方从业人员为制造、执行、传播主体的文化,主流文化以政治引导的形式出现,具有主导性和控制性,其意识形态运转的目标是社会秩序;作为以人文知识分子为创造、播撒、分享主体的文化,精英文化所指向的是超越性的生活意义,它以文化累积的形式出现,具有前导性和必要性;作为为都市大众而生产、并以之为消费主体的文化,大众文化的轴心则在于生产的“效益原则”与消费的“娱乐原则”,这种文化具有自发性和扩张性。大约十多年前,这三种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主流文化:权威性的政治引导功能趋于收缩,但仍占据主旋律位置;精英文化:知识分子总体上的边缘化,在文化格局内分层与分流;大众文化:大众地位日趋上升,对精英文化形成强势挤压,并对主流文化开始构成侧面影响。

  21世纪的头十年:一分为五

  然而,21 世纪的头十年,当代中国文化又开始面临“新的变局”。追随着过去的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理路,当今的中国文化的离散遽变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流文化与政治文化相互脱离,主流文化作为被最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成为一种吸纳了其他文化要素的独立层面;另一方面则是青年文化逐渐挺立起了自身,由此,以“新文化青年”为载体的重要文化就将自身彰显了出来,而且,它也构成了当今中国文化架构当中具有支撑功能的五分之一角。

  如此一来,当代中国文化就从原本的“三角形架构”,转变成了一种“五角星架构”,如下图所示:

WDCM上传图片

  这正是当今中国文化的“五分天下”!在这个架构图里,主流文化、政治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与青年文化,各自占据了文化的一维。

  我们必须接受的两个文化事实是:整体文化是多元的,多元的文化构成了整体;主流文化也是多元的,多元的才是主流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动态汇流,如今的主流文化,不再仅从1950 年代始的政治文化那里获取资源,也可以从1980 年代始的精英文化、1990 年代始的大众文化那里获取资源。随着精英文化逐渐被边缘化,青年文化也成为为主流文化提供资源的生力军。

  在这五角的相互关联当中,图示当中内部的五条联线,代表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外延的五条联线,则代表了它们之间的外在关联。这五维文化始终都是相互关联的,从每一维文化出发,都形成了“一对四”与“四对一”的网络关系,其中没有任何一维文化是独善其身的。

  从五维“量化”的角度来看,位于这个五角星的最顶端的当然是主流文化;开始衰落的政治文化与持续扩张的大众文化,形成了第二个层级;被排除在主潮之外的精英文化与方兴未艾的青年文化,则无疑居于这个架构的最底层,但区别在于,青年文化还会愈演愈烈,精英文化则会持续衰微。

  从五方架构的“功能”来看,主流文化维持了整个架构的相对稳定,形成了文化头部的“中轴”功能;政治文化的“范导”功用与大众文化的“市场”效应,拉开了文化身体的两翼;而精英文化的“引导”作用与青年文化的“新兴”力量,则打开了文化底部的双脚。

  以青年文化的角色为例,它为主流文化所“指导”,为政治文化所“范导”,为大众文化所“吸引”,为精英文化所“主导”,但却又反作用于它们:为主流文化所“吸纳”,为政治文化所“收编”,为大众文化所“收买”,为精英文化所“升华”。实际上,“五角星架构”当中的每一角,无论是主流文化、政治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还是青年文化,都与其余四角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联与互动。

  在这种文化进一步离散的格局当中,我们理应倡导一种“文化融通”的新理念。这是由于,文化格局愈趋于多极化,那么,越多极的文化之间就可能愈加相互熔铸起来。这就需要接受一种观念,即多元文化就是主流文化,我们的主流文化本来也应该是由多元文化所构成的。当代中国的文化分化其实并未完全到位,但毕竟走出了政治一统的过度集中,却又面临着市场同化的趋同结果。所以“文化来融通”的道路,一定是独特的,一方面不同于以政治来统合,另一方面又不同于以市场来离散。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悦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