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是赛出来教出来,而是干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5-11-04 16:43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15年11月03日 06 版 | 查看:607次

  西电科大“第二张成绩单”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一所地处西部的院校,以两“金”一“铜”,再加上一项“总决赛季军”位列全国高校获奖数量第一。日前结束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传来消息:30个金奖项目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两个项目——“蒜泥科技”的Visbody人体三维扫描仪、“慕声科技”的慕声3D打印定制耳机双双入选。不仅如此,“蒜泥科技”还获得了总决赛季军,连同获得铜奖的艺偶奇缘团队“偶陪你”智能幼教陪护机器人项目,使该校获奖数量在全国高校“夺冠”。

  “创业不是赛出来、教出来,而是干出来的”——实际上,以“第二张成绩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是该校摸索出的创新人才培养“独门秘笈”。

  只要想做,都能找到兴趣相投的队友和指导老师

  “不求全科优秀生,一心只想做‘手游’”,编程是软件学院2014级男生于京平的强项,也是他执着的兴趣所在。大一入校不久,他就和同学组建了一支手机游戏团队。一年时间,团队的创新项目已在微软“创新杯”创新创业大赛中拿了省级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同时,他们开发的一款休闲类手机游戏也即将上线。

  是“第二张成绩单”成全了于京平的愿望。在西电科大,“第二张成绩单”是指“能力素质拓展模块”考核认定办法,由“基础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两部分组成,分别涵盖学生人文修养的“素质培养环节”和开展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能力培养环节”。

  “在4年内,学生要求至少完成基础素质培养部分共计22学分,如果能同时完成创新能力提升部分共计40个‘基点’,就能获得能力素质提升优秀奖。”教务处副处长郭涛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第二张成绩单”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和实践创造能力的评价,量化记录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情况。像学科竞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课外见习、论文发表、社会公益等活动,都被纳入其中,“成绩优异的,还可获得推免保研机会和奖励,并扶持他们创新创业”。

  目前,全校超过80%的本科生参加了“第二张成绩单”的认定。“在西电科大,第二张成绩单逐渐和课业成绩同样重要。”郭涛说,它催生了众多学生科技社团和创新俱乐部,在校园内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创新创业圈”。

  “只要想做项目,都能在圈里找到兴趣相投的队友,找到指导老师。”每年,全校有1.3万余名大学生参与35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

  每栋宿舍都有实验室,各学院都有科协

  “以前,大多都是老师演示;现在,虽然也讲注意事项,但讲完后会提供仪器设备,由学生自己动手。”“第二张成绩单”实施后,和通信工程学院2013级学生田智浩一样,越来越多的师生发现了实验课的新变化。

  “实验课的分值提高了,基础性实验少了,发挥性实验多了。”通信工程学院教师何先灯说,数据显示,学生实验课均分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增强。

  在西电科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被纳入培养方案,规定学时和学分,开设相关课程40余门、自主编写创新创业教材27种。已连续举办26届的校园“星火杯”科技创新竞赛,也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以及“校长杯”创新创业大赛等融合衔接。

   学校还通过开放重点实验室、本科生提前进入导师团队、申报学术活动基金等途径,让学生创新创业起步于较高的平台。一些有潜质、有特长的学生,被纳入小班教学,配备校、企(所)“双导师”。弹性学习年限制度的施行,则允许在校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给他们一定的试错空间。

  “在西电,只要愿意做、有项目,学校都大力支持。”正备战“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王博说。从大一开始,王博参与国家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第二年就申请到5万元的国家创业实践项目。

  每年,学校安排的创新创业经费达到750万元,提供校内实践场地100余个。今年,还专门设立“创新创业校长基金”,首期投入1000万元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的创新创业团队。

  做磁悬浮玩具,是电子工程学院2012级学生方凌的爱好——“没啥大用,就是单纯喜欢,没想到老师会鼓励我大胆去做。”后来,方凌的作品在校“星火杯”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又先后获得两项全国电子类竞赛大奖。

  “特别喜欢学校浓厚的创新氛围,实验室随时开放,老师跟进指导,所有奇思妙想都会受到鼓励并付诸实践。”方凌说,即使没有新想法,做好工程人员,帮助别人实现灵感也是一种成就。

  “每栋宿舍都有实验室,各学院都有科协,创新创业已经不再仅仅是成绩单上的一个个节点,而已成为每个西电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校团委书记朱文凯表示。

  近3年来,该校组建创业团队近200个,涌现出一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一批创新创业竞赛的国际大奖和国家级奖励。今年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学校一等奖数量和获奖总量均居全国第一。

  3个大学生团队,获投资超过1亿元

  今年的微软“创新杯”创新创业大赛中,通信工程学院2013级学生王福顺的“可穿戴心电图仪”项目获得省级二等奖。不久前,他和队友们将这个作品转化成产品时遭遇难题,“涉及产品的安全性、重新设计包装等一系列问题,后来我们找到何先灯老师,请他指导”。

  “传统的竞赛式思路,对创业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西电科大“闪电孵化器”创始人、软件学院教师李晋说,创业不是赛出来、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我们需要专业化的创业辅导服务,把实验作品和竞赛作品转变成市场上的产品”。

  创办于2013年的闪电孵化器,主要服务于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硬件领域早期科技创业项目,已在6所高校建立孵化基地,先后服务创业项目40余个,孵化团队10余个,取得风投资金近6000万元,受益学生累计超过5000名,深度辅导超500人。

  目前,闪电孵化器正在进行硬件类产品创业系列培训,涵盖产品的技术设计、众筹、市场销售、投融资等全体系内容。“对没有创业经验的高校教师来说,这些都是难以完成的。”李晋说,我们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企业资深工程师来讲授产品的设计、包装等,“如何改变创业课教师不接地气,授课内容与实际脱节的状况,也是‘第二张成绩单’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让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走得更宽、更稳,西电科大与“蒜泥科技”合作,每年设立100万元创客公益基金,在校园打造蒜泥众创空间,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帮扶和预孵化等支持。每年,学校还举办创新创业训练营,每期选拔100人参与企业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等,以团队和项目方式接受企业导师指导。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重点建设了“文化科技创意”“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三大创业工作坊,以及“1931创业咖啡”,以“天天有咖啡、周周有沙龙、月月有路演”为运营思路,给学生搭建起一个具有导师帮扶、资本对接、技术交流、创业咨询等服务功能的“创业苗圃”。

   如今,西电学生创业预孵化团队已有68个,其中仅慕声3D打印定制耳机、蒜泥科技、随身云等3个团队已获投资超过1亿元。本报记者 孙海华 通讯员 秦明 付一枫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