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读出“问题”

发布时间:2015-10-29 09:44 | 来源:北京日报 2014年07月14日 第20版 | 查看:981次

  我上课喜欢学生提问,讲完提可以,中间插话也可以。有疑问可以,质疑我也欢迎。无论提出的问题多么荒谬,我都不计较,不仅不计较,而且很高兴。但可悲的是,除了少数班级之外,多数情况是学生不作声。即使点名让他们提问,也无话可说。有一阵儿,我甚至悬赏提问者,说提问提得好的同学,我来请他吃饭,可惜,这么多年下来,这样的饭局一共也没多少次。对于课堂讲授,学生在中小学已经习惯了全盘接受。在他们看来,应该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把老师讲的听懂消化,然后回答老师就课堂内容提出的问题。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讲的有所怀疑,或者干脆直接质问老师讲错了,即使学生的质问有理,老师会很生气。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大脑不是脑子,而是桶,专门来盛老师讲的东西,是胃,不仅盛,而且接受消化老师灌进去的内容。听讲如此,读书当然更是如此。很多学生跟我说,见到你才知道,原来书里的内容还能有错,还是可以怀疑的。我说,不仅可以怀疑,有的书,简直就是垃圾,一文不值。

  不知怎么回事,一文不值的书,貌似很学术性的书,却是越来越多了。低水平重复,无病呻吟,无事生非的作品,大量问世。八九十年代的学界,人们喜欢抄西方的,抄台湾的,尽管是抄,但内容毕竟有可观之处。现在对抄袭管得严点了,有点名的学者,再像过去那样,把西方的著述改头换面抄过来,多半是会被发现的。但没有价值,甚至不知所云的所谓著作,反而多了。学术著作这样的货色多,非学术的通俗之作,这样的货色也多。市面垃圾书多了,如果读书还是像过去那样,自己就变成了垃圾桶。想不变成垃圾桶,就得开动脑筋,读书要读出问题来。

  对于一个已经习惯于接受的大脑,要读书读出问题,是个不容易的事。但不实现这个转换,小而言之,是大学白上,大而言之,是把自己固定在一个桶的位置上。

  若要打破接受性阅读的魔障,降魔法宝有两个,其一,是多读。同类的书多读几本,问题自然就会显现。同一个事情,这本书这样说,那本书那样说,到底谁说得对,你肯定要问一个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你往往会发现,同一个问题,各执一词者,你看甲说,觉得甲对,看乙说,觉得乙对。这种时候,你需要的是,追究各自的证据,看看哪个证据靠谱。其二,多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读一读,要想一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书里的说法,是否合情合理。如果哪儿觉得有点不对劲儿,找找不对劲的地方在哪儿。

  读书读出问题,不仅仅是质疑,更多的是深入思考,或者转换角度。一本值得读的书,其实对与错的问题,并不是我们特别需要考虑的。违背常识的错误,如果在一本书里频繁出现,那么这本书也就不值得读了。更多的时候,一般所谓的对错,只是角度问题。对于某些问题,在某些角度上考察,也许不合适,但你并不能说它错。有的时候,书里对某些问题的考察,读者往往可以继续深入,有的时候,读者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有这样的追问,读书就变得有趣了。

  读书宗旨,不是为了灌输,而是创造。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开始。如果连问题都提不出来,那么,你就不可能在前人的著述上有所超越,充其量,只能复制别人。由于理解的偏差的损耗,连复制都不能逼真。

  读书要记笔记。笔记最要紧的内容,就是你的心得和质疑,一句话,记下你读书的思考。因为,这些思考,无论多么粗糙,多么幼稚,都是你自己的思考,你创造的起点。作者 张 鸣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