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28 20:45 | 来源:新华网 2012年02月14日 | 查看:1022次
在广州,拾金不昧或将有实质奖励。正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提出:对无主的拾获财物,在拍卖后将拍卖款的10%奖励给拾遗者;对有主失物,失主领回时,可自愿按遗失物价值10%的金额奖励拾金不昧者。(2月12日《羊城晚报》)
“拾金不昧奖励10%”妥不妥,网友观点不一。支持者认为,按失物价值比例奖励拾金不昧者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反对者质疑,将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与金钱挂钩是一种侮辱。不过,笔者更倾向于前一种观点。
先贤顾炎武有一句名言:“法令其本在正人心,厚风俗。”放在今天的语境中,需要耐心品味。无可争议,拾金不昧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当这一传统美德被“金钱至上”的准则逐渐解构,就需要通过法令的形式,来“正人心,厚风俗”。这是规范社会秩序与道德的法令之要义旨归。所以,不存在侮辱之意。
事实上,“抽头”奖励拾金不昧与维护这一传统美德的纯洁性,并不存在根本上的矛盾。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原则是:对无主的拾获财物,将拍卖款的10%奖励给拾遗者,而对有主失物,失主“可自愿”按失物价值的10%奖励拾遗者。也就是说,拾金不昧者在上交拾获的财物时,是不确定能否获取奖励的,因为对失主并没有做强制性规定。退一步讲,拾金不昧的行为在先,而不确定的奖励在后,且奖励的额度只是失物价值的10%,是以奖励并不会冲淡拾金不昧的纯洁性。
与其说这是对拾金不昧的奖励,莫若说是对拾金不昧者报酬请求权的观照。毕竟,在高流动性社会中,完成一次安全且妥善的拾金不昧行为,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乃至费用付出。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拾金不昧者所做的一切必须是纯义务的付出,要求拾金不昧者不索取任何报酬而且还必须保证拾获财物的安全,无异于一种道德勒索。
各地对于见义勇为行为,是有奖励的。扩展开来,其实奖励作为一种行政鼓励并不陌生。譬如对公民出于公共责任提供有价值的破案线索可以奖励;举报小金库可以按小金库数额的一定比例予以奖励。诸多奖励,可以归纳为两类,其一是公民协助有关部门共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其二是引导社会构建良好的道德风俗。拾金不昧显然也是公序良俗中的一部分,奖又何妨?
请求或者放弃请求报酬权,是拾金不昧者的权利与自由,但是,从“法令其本”的意义上出发,相关规定却不能缺失。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