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10 08:54 |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4年03月20日 第07版 | 查看:1286次
把学生打造成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全国广大教师务必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强大动力,以争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俞可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是政治与军事的胜利,更是精神的伟大胜利。“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振臂号召中华儿女秉承伟大的抗战精神,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把学生打造成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全国广大教师务必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强大动力,以争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以必胜信念激荡教书育人
必胜信念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赋予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理想如旗,信念如炬。理想凝聚力量,信念铸就坚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能在个人与国家的坐标系中找准定位并明确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正因为坚守这个基准,好老师心中才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理想信念既是一种意志,也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立场。只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人民教师才能补足精神上的“钙”,进而自觉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感。
《周礼》中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韩愈《师说》中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书育人,是传道,更是弘道,道即价值观。当下中国的“大道”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唯有持之以恒地带头践行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教师才能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殷殷期盼的,“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才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以民族气节坚守职业底线
民族气节使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散发改革创新的浩然正气。《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为先。《管子》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为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更高的道德情操。好老师要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语)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语)的安贫乐道精神,自觉坚守职业底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把改革创新化为道德情操。
教育教学原本具有创新性,然而,长期以来,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民众对教师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应试教育把知识传授等同于知识灌输,既贻害学生成长,亦摧毁教师形象。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师者价值趋向的回归,即从执鞭的“知者”回归到育人的“智者”,倡导教育教学所固有的反思性、学术性、创新性,凸显“智慧”特征。教育创新意识与实践便是教育智慧的外显。智慧型教师既激发学生求知欲,又激活学生创造力,更激活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与行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提升至民族复兴与国家昌盛之高度,进而殷切期望广大教师“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只有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奋勇搏击于教育创新惊涛骇浪之中,张扬教育改革创新的英雄气概,教师方能引领学生走进创新世界,教师方能走向专业自主与专业自觉,教师方能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范本。
以英雄气概引领终身学习
英雄气概把好老师的扎实学识铸成学海无涯的亮丽标杆。品德与学识,于好老师,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好老师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与广博的通用知识,但好老师还应拥有宽阔的胸怀视野与灵动的教育智慧。由此印证,“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全国广大教师“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终身学习是教师的生存之道。育人先育己。朱熹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教人与修己合二为一。随着世界变平,知识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与传播者,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言,教师“从此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统教师的权威性遭遇颠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百科全书式“知能传授者”消隐。教师唯有成为终身学习者方能化解其职业生存危机,抵御其职业倦怠病症。何况,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故而,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职业资格标准,更是一种倡导和激励教师追求自我完善的人生价值目标。勇当一名与时俱进的学习型教师,不仅需要充分利用职前与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资源,自觉更新教育观念,还应自觉将教育教学过程化作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把学习内容延伸至日常生活,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以爱国情怀点燃爱生敬业
爱国情怀让好老师的仁爱之心挥洒精忠报国的鸿鹄之志。仁者爱人,爱乃教育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的成长,就没有人的成才。习近平总书记视教育为一项“‘仁而爱人’的事业”,进而强调,“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秉持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应自觉爱护、尊重、宽容学生,以真情、真心、真诚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爱孵化爱、激励爱、传递爱,严爱相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教育实为情感与情感的交汇、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通融。
有爱才有责任。爱生如子归根结底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孟子》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好老师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对教师而言,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的崇高品质全然体现于爱岗敬业。爱岗敬业即为一种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是个体人生的脊梁,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公民必备的首要核心价值观。教师要从民族复兴的伟业出发,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时刻装在心中,把个体幸福融入社会福祉与国家昌盛,把个人理想归于全民梦想。点燃广大教师的仁爱之心,唯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践行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必由之路,爱国主义才得以深植于教师内心。
以抗战精神激励立德树人
中华儿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育,需要教师,需要以伟大的抗战精神凝聚全国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磅礴力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提升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作用,众志成城,百炼成钢,无往不胜。《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书育人是教师所承担的“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教师既是智慧的开启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知任善任胜任“传道、授业、解惑”,助力青少年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教育梦,更离不开教师梦。
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壮烈的抗战历史,渐行渐远;伟大的抗战精神,历久弥新。以抗战精神为“四有”好老师注入强大筑梦动力,教书育人亦可铁骨铮铮,所奏鸣的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依然荡气回肠,所挥毫的篇篇可歌可泣的精神史诗依然撼天动地。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领导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